从百年纱厂到长沙重机——长沙保护工业遗产类文物

中国文化报
2013-01-23 15:54:27

   

有着百年历史的裕湘纱厂旧址。    张祺琪摄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祺琪

   长沙城区,湘江河畔,矗立着一座类似凯旋门构造的门楼,门楼上4个红色的大字显得格外气派与庄严——“裕湘纱厂”。这一处临江而立有着百年历史的“工业遗产”,见证了湖南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起落。

   “裕湘纱厂是解放后在湖南第一纱厂旧址上建起来的,而湖南第一纱厂是1912年由老同盟会员、湖南都督府参议员吴作霖创建的,最初为官商合办的经华纱厂,1932年才改名为湖南第一纱厂,算得上是长沙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工业遗产”湖南文史专家陈先枢说。

   据长沙市规划设计院相关建筑师介绍,裕湘纱厂原办公楼位于建筑群北侧,主体为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砖木混合结构,建筑面积约3341平方米,高敞的拱形围廊、坡屋顶、老虎窗都是近代建筑特色的完美体现。

    曾在裕湘纱厂任职的闵斌曾回忆说:“这个企业当时在长沙很有名,是八大工厂之一,由于时势变化,真正发展起来是在解放后。起初做纺纱生意,后来做内衣,然后做织布。”

   1938年,裕湘纱厂的大部分设备和厂房在文夕大火中毁于一旦。2009年长沙市相关部门对裕湘纱厂进行了修缮并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参观。裕湘纱厂如今作为一个旅游景点,由于其建筑本身的特色,引得众多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并且有很多近代题材的电视剧会来这里取景拍摄。有关专家认为,裕湘纱厂等上世纪的近现代建筑,既能让人想起当时工业革命时期的轰轰烈烈的生产场面,也能唤起人们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回忆。

   目前,作为景点向游客开放的其实只是裕湘纱厂的两栋办公楼,原来办公楼对面的厂房都已被拆。“裕湘纱厂的厂房结构以及内部设备更有历史价值,被拆掉令人遗憾。”陈先枢说。

   走过长沙的大街小巷,只要留心便可发现一些历史悠久的工业遗产。长沙重型机器厂、长沙钢铁厂炼钢车间、大王家巷原水电八局职工宿舍楼……这些长沙的工业遗产都出现在长沙市文物局2010年公布的新增313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它们和裕湘纱厂一样,算是目前整个长沙保护的较为完好的工业遗产。

   长沙重型机器厂建于1958年,对于这座有着50多年历史的建筑,老职工们都有着深厚感情。今年68岁的喻美忠1963年进入长沙重型机器厂工作,“尽管现在厂房外墙颜色不鲜亮,窗户玻璃也有破损,但房梁、墙壁都坚固如初,可见当时建筑质量之好。”

   与长沙重型机器厂的老职工一样,从1999年开始负责大王家巷原水电八局职工宿舍楼日常管理工作的黄先生说起这栋建筑也特别自豪。“这房子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构造讲究,冬暖夏凉,当时的房建工人做工非常细致。”黄先生介绍,至今这房子里头还住着单位的单身职工。

   九江庙窑址、军营村石灰窑遗址分别位于长沙市岳麓区含浦镇九江村、莲花镇军营村,均为具有长沙地方特色的清代石灰窑遗址。据考证,两窑始建于清代晚期。有关专家介绍,九江庙窑址对研究晚清以来长沙地区近现代工业发展及窑址形制,石灰窑遗址对研究长沙地区清代晚期手工业发展及窑床形制、烧制技术都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教授俞孔坚曾指出,大规模的城镇建设,使大量具有重要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的近现代工业文化遗产已经或正在被大量拆毁,留下千古遗憾。

   中国建筑大师柳士英先生设计的原长沙电灯公司厂房,是湖南第一所钢屋架结构厂房,具有浓郁的西方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它被拆除就是一个深刻地教训。

   陈先枢表示,在长沙像裕湘纱厂、长沙重型机器厂、九江庙窑址这样有多方面价值的工业遗产还有很多,但许多并没有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这些建筑很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留下的,体现了湖南工业发展的轨迹,同时有些建筑本身就很有特色,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陈先枢说道,“目前还没有针对这些工业遗产保护的具体方案,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规划出切实有效方案,长沙目前有很多这方面建筑得不到保护,形势很不乐观。”

   “工业遗产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财富。”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柳肃说,这类工业遗产既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相比历史古迹,工业遗产类文物在长沙更是凤毛麟角,应予以重视和保护。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