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阅读”,名著的一种虚拟读法

文汇报
2013-01-24 14:39:01

   几天前,上海图书馆讲座"80知友会"举行了一场读书会。以往读的多是经典名著,这次读的是一本名叫《反阅读》的另类读本。

   这本197页、定价为17元的小书貌不惊人,却包含了20部文学名著。不是缩写,不是续写,而是"现代化"的另类改写:微博体《三国演义》、寻人启事版《洛丽塔》、评书体《百年孤独》、淘宝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病历版《追忆逝水年华》、沪语版《变形记》、QQ版《红楼梦》等……现代的语感,独特的形式,冷面滑稽的趣味,使它们一经问世就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不过,这种将大部头世界文学名著分解、提炼成"小身段"的尝试,有人为之鼓掌叫好,也有人质疑"反阅读"究竟"反"的是什么。

    好玩不等于糟蹋名著

   在年轻人的读书会上,一位女读者告诉记者,"如果你仔细读,就会发现这些作者实际上将名著的精髓掌握得很好,每个角色的性格特色吃得很透,所以他们笔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演绎、包装,但并没有过分的颠覆和恶意的娱乐化。"

   "好玩不等于糟蹋名著,读者的眼光很毒,会看出来你有没有糟蹋经典文学。"《反阅读》作者之一的任正说。他回顾当初参与这本书的写作,"就是因为认可这个创意,觉得尝试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罪与罚》写成庭审报告会很有意思"。但他也如履薄冰,毕竟是名家名著,不敢有一丝不敬。一开始,他还是按小说的笔法写,但被编辑退回了,"我这才明白游戏规则是认真的,只要对话笔录,不要任何眼神、服装、动作的文学性描写"。为了写成庭审报告体,任正专门查阅了小说所写的时代社会风貌、文化氛围和庭审制度,还尽可能把名著的精神内涵放进去。

    浅阅读将会更加盛行?

   据记者了解,《反阅读》是上海文艺出版社"+21"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编者提倡平民化的读写和创意试验,称这套书是专为年轻人的阅读习惯和口味量身定制的丛书,"也许会在这个传统书没落的时代创造一份阅读的奇迹"。在丛书序言中,编者认为,在微博时代有可能将智慧和写作习惯碎片化的情势下,新鲜,多样,个性,独创,前所未有的虚拟化写作或许是阅读的救赎之道。

   不过也有质疑之声,认为"反阅读"是噱头胜过实质。现场一位读者感觉这样的读书会更像热闹的电影发布会,而"反阅读"这个概念没有得到深入阐释,难道"'反阅读'等于重写"?还有些人在了解"反阅读"的书写方式后表示了担忧:名著的另类读法固然轻松有趣,也很见才情,但是否无意中鼓励读者更加"偷懒",浅阅读更加盛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出版界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样的书写和阅读还是"小资"味道浓了些。小径无妨大道,读经典文学还是应该静下心来读原著。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