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群众艺术馆6年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1500余班次

中国文化报
2013-01-24 15:26:03

   济南市群众艺术馆6年开办公益性艺术培训1500余班次,受益市民30多万人次——

   “新市民·新课堂”:给老百姓一个圆梦的机会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实习记者 和树泉

   喜庆的民族管弦乐、优美的成人合唱《茉莉花》、可爱的少儿萨克斯齐奏《雪绒花》……日前,2012年度济南市“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培训辅导成果展示展演活动在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举行。400余名市民现场展示了参加培训辅导班一年来的学习成果。据济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马迎春介绍,自2007年创办以来,“新市民·新课堂”已累计开办公益性艺术辅导培训1500多个班次,受益市民达30多万人次。

    最大动力来自百姓需求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并非偶然,“新市民·新课堂”同样如此。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定位一度较为模糊,“软件不软,硬件不硬”,部分人员甚至偷偷组织有偿培训,群众艺术馆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公益性受到挑战。

   2007年,济南市下决心改革群众艺术馆管理模式。经过数周时间的调查研究,当年5月,“新市民·新课堂”公益性艺术培训活动正式启动。“最初,活动主要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城市下岗职工以及他们的子女等社会弱势群体。”马迎春介绍,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探索,通过不断整合省会城市文化艺术资源,2008年3月,“新市民·新课堂”向所有济南市民开放。

   经过近6年的发展,“新市民·新课堂”活动的培训门类日益丰富,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受众群体日益壮大。目前,该活动培训内容涉及声乐、器乐、舞蹈、表演、美术、书法、化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多个类别,有专兼职教师骨干360余人。

   面对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在成功开展“新市民·新课堂”活动基础上设立“群星”艺术团,艺术团下设民族管弦乐团、合唱队、舞蹈队、戏曲票友队等近10支队伍,使当地文化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整合。

    请专业大学生参与辅导

   “‘新市民·新课堂’开办之初,市民听说免费,都抢着来报名,到后来我们只能按先后顺序安排课程。”马迎春告诉记者,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依托“新市民·新课堂”阵地,一改以往文化活动单调、缺乏吸引力的弊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注重组织固定、规律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泉城红歌大赛”“京剧十大名票”评选、“喜迎十艺节,颂歌献给党”等。

   由于学员队伍不断壮大,群众艺术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为此,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合作,由学院选派专业技能拔尖的学生充实到辅导教师队伍中,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服务形式的创新,换来的是群众对艺术培训的热情。家住济南市天桥区的李湘苓、李冬青夫妇是下岗职工,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声乐和表演。当得知“新市民·新课堂”开办的消息后,夫妇二人一同报了名。“我们真是零基础,之前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声乐和表演,老师从最基本的内容教起,很负责,教得也很好。”夫妇二人感叹是“新市民·新课堂”给了他们圆梦的机会。

   在新课堂里,从三四岁的孩童到中年人,再到耄耋老人,你只要问起,他们都能给你讲出一个与新课堂息息相关的真实故事。现如今,“新市民·新课堂”的艺术培训门类已从开办之初的5个增加至近20个,班容量从之前的20多人扩大到70人,培训周期也从2007年的3个月一期延长为半年一期。

    整合资源  走进基层

   目前,“新市民·新课堂”已走过近6个年头,成为济南市文化惠民工程的一大亮点。未来如何发展,是否能够创新形式、扩大受益范围?这正是近几天马迎春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群众文化已不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而要以人为本。”马迎春向记者透露,下一步,“新市民·新课堂”将整合各方面文化资源,在发挥好现有职能的同时,与济南市10个县市区上下联动,选择若干社区开展“基层社区文化指导中心”试点。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将选派专业文艺人才下到“基层社区文化指导中心”,为群文活动提供艺术指导,为打造群文艺术精品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在山东举办为契机,作为“十艺节”重要配套场馆,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省会文化艺术中心群众艺术馆将于今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新馆内部设有群星剧场、多功能厅、艺术交流展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排练厅、录音棚、摄影棚、公益培训中心等。这座新馆建成后将成为一个集演出、展览、培训、辅导、讲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为市群众艺术馆的公益文化服务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据介绍,未来几年,“新市民·新课堂”将继续本着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辅导培训的原则,努力扩大受益群体,提升群众文化素质,将新课堂打造成为泉城百姓的文艺殿堂。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