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文化建设突出“三重点”

中国文化报
2013-01-25 14:36:03

   文化艺术创作抓重点,公共文化服务有特点,非遗保护传承显亮点——

   陕西文化建设突出“三重点”

    本报驻陕西记者  任学武  王秀石

   “既要抓重点,又得有亮点,这是今年陕西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1月21日,陕西全省文化局长会议召开伊始,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以简洁、朴实的话语,对此次会议的主题作了说明。会上,来自全省各地市的文化局长和省直单位主要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陕西文化的建设发展。

    文化艺术创作抓重点

   过去一年,陕西省文艺创作异彩纷呈,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例如,举办的首届陕西省“文华奖”电视艺术大赛,在其已经启动的秦腔大赛中,专业组进行了160场比赛,展示了近200个不同的折子戏或传统节目;业余组比赛第二轮正在进行,累计比赛30天,观众将达10万人。“电视秦腔大赛在全省掀起了参与秦腔表演的热潮,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秦腔表演艺术人才,丰富了城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余华青表示。

   文艺创作和艺术科研成果依旧喜人。陕西省文艺创作共在国内外获得138项大奖,如秦腔现代戏《西京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第一名、第六届中国秦腔艺术节最高奖优秀剧目奖。全省艺术科研单位及相关高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共64项,其中,两个项目成功立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两个项目成功立项文化部艺术科学研究项目。

   余华青表示,省文化厅今年将继续举办各艺术门类的陕西省“文华奖”大赛,精心组织陕西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等各类演出活动;研究提出《全省艺术事业创新发展评估办法》,加大对县级剧团扶持力度,繁荣基层文艺舞台,统筹安排优秀剧目赴全省各地进行惠民演出。

    公共文化服务有特点

   “如何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前提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该有特色。”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说。陕西省文化厅将结合去年出台文化建设政策、争取中央和省财政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施公共数字文化阵地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据了解,在今年的公共文化建设部署中,将力争宝鸡市、渭南市、铜川市通过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验收,做好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申报工作。继续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方面,重点指导基层馆完善与自身职能相适应的品牌服务项目。加强古籍保护工作,力争在2013年底完成全省古籍基本项的普查登记工作,出版《中华古籍总目(陕西卷)》,公布全省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的立法调研,完成《陕西省公共图书馆条例》、《陕西省文化馆条例》的调研起草工作,建立全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体系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举办第三届陕西省农民文化节、第二届陕西省群众美术书法摄影展览,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和实施,做出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的特色。”余华青补充道。

    非遗保护传承显亮点

   2012年5月,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西安举行,标志着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项目、传承人保护向整体综合性保护推进。用一年时间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重点对华县皮影戏、陕北说书、汉调二簧、凤翔泥塑、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等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先后组团参加中国(北京)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凤翔泥塑、凤翔木版年画、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西秦刺绣获突出贡献奖……目前,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影响力增强,如何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打造亮点,是今年陕西非遗工作的关键。

   “继续做好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名录体系建设工作,加强对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指导,做好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评审工作,继续推进百名重点和濒危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抢救工作是今年的工作重心。”蒋惠莉向记者介绍。

   为了更能凸显非遗保护传承的亮点,陕西省文化厅结合2013年工作要点,将积极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国内外展演交流活动,指导大唐西市举办好春节庙会和第四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系列活动,以此打造品牌性展示平台,不断提升陕西代表性非遗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