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非
年初,一位朋友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帮他买张票,是一个著名钢琴家在体育场的跨年专场音乐会,一票难求,该钢琴家年少成名,多年靠和一名已故作曲家的“神交”来演奏,近些年在舞台上演绎作品频频出错以致圈子里对其颇有微词。听到他的话我不禁追问:“为什么要去看这个?先不说水平,就冲着体育场的环境,就不可能有好的表现啊。”他满脸苦衷:“没办法,家里女儿学钢琴嘛,想让她去体会一下气氛,熏陶熏陶。”
我想,朋友的话应该和绝大多数琴童家长的想法一致,当年家里穷,小时候念书已经是一个奢侈的事情,如今孩子赶上了一个好年岁,身边的孩子无不是奥数、外语、乐器,齐头并进,既然条件好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孩子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起飞了,但是,自己并不懂古典音乐,甚至在家里也不会听古典音乐,孩子弹对弹错都不得而知,更别说指点了,那么各种钢琴大师的演出,就是不可多得的一个熏陶的机会,带着孩子去看看,没准就能启发出来很多“艺术细菌”。
没错,去看演出,氛围和音乐家的表现能力的确可以让孩子眼前一亮,但是一定要正宗要规矩,音乐厅里,安安静静坐好,乐章中不鼓掌,全程用心去体会,聆听古典音乐同时感受古典音乐带来的气氛、状态,这本身是极好的学习方法,值得孩子大人一起学习。但是,体育场里能听见什么?几万人涌进体育场,灯光绚丽,人声鼎沸,大粉丝带着小粉丝鬼哭狼嚎,音乐通过扩音设备传递在体育场内,能听到什么?在音乐厅里我们有幸坐在前面,还可以看到音乐家对于乐章的控制,手上的拿捏,脚上的分寸,直观的体会,在体育场里能看见什么?没有个望远镜这趟就算是白花钱了,又能熏陶出什么来?我就更不知道了。作为家长,你不懂不怕,你自己都不喜欢,凭什么要求孩子去喜欢?
回想自己,我母亲回忆,我没出生的时候,我父亲并不喜欢足球,也就停留在知道有马拉多纳这个人的层面,但我小时候看电视觉得这东西有意思,父亲发现我有了兴趣,果断加入我的行列,和我一起看球,一起聊哪个球员踢得真臭,拉着我在楼下一起踢球,并且带我去工体看甲A,很快我就迷恋上了这项运动。我现在回忆,我父亲的做法也是一种熏陶,但是并不是强求,也不是盲目,他没有把自己的梦想承载到孩子身上,而是发现孩子的想法通过让自己改变而引导,和孩子一起成长,现如今我大了,我成为了一名足球迷,而我父亲也回到了他自己的爱好,每周守着电视看他自己喜欢的篮球去了。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名家长的诉求和希望,我总是听到一些培训班打着培养兴趣的旗号在做宣传,兴趣能不能培养?可以,但是家长是不是掏钱就可以?一定不是,做为家长你要明白,究竟要孩子怎么样?究竟是郎朗还是药家鑫?究竟是马青骅(中国第一名F1车手)还是韩寒?如果仅仅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那么不妨去寻找孩子的兴趣,或者寻找自己的兴趣特长,让孩子来体会,看到父母在兴趣上的快乐,孩子想必会很快寻找到乐趣,说难听了,这就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熏陶不比熏肉,后者是要吃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熏不好就发霉了,口感就不到位,甚至就不能作为食材了,所以熏肉在乎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熏陶不然,这明显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当结果未知的时候,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父母的苦心值得理解,但做法也要更高明,熏陶和熏肉混为一谈,孩子除了被熏晕,估计也没有别的下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