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地铁的文化风景——地铁站里的免费音乐会

中国文化报
2013-01-28 14:19:25

    本报驻上海记者  洪伟成

   乘坐上海地铁的人可能已发现,在这条国际大都市地下大动脉的某个站台,你随时会与一场不用买票的小型音乐会不期而遇——从今年元旦举办首届上海地铁公共文化周开始,轻柔的背景音乐或热闹的现场音乐演奏会悄然出现在上海一些地铁站点。与此同时,3号线虹口足球场站的“体育文化角”、4号线东安路站的“健康文化区”以及2号线老上海连环画主题列车等多个地铁文化项目也次第登场,申城地铁俨然出现了一道道文化风景线。

    申城新景 地铁站里欣赏免费音乐

   周日上午,家住上海市虹口区的杨女士急着带二年级的儿子出门坐地铁,她要让学琴4年的孩子,到每逢双休日出现在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地铁音乐角”感受音乐、培养兴趣。她说:“学音乐的孩子不容易变坏,我们很相信这句话。”地铁音乐会分别由上海交响乐团和一家琴行承担演出任务,形式有独奏、重奏和伴唱,中间穿插音乐知识讲解和问答,有时也会让小琴童当场试奏,互动形式颇受家长青睐。

   2号线南京西路地铁站则选择播放背景音乐。运营方准备了约100首曲目,大多是节奏舒缓的钢琴曲,从上午10点播放至下午3点,音量的控制则根据乘客反映随时调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城市建设一般刚开始注重硬件投入,我们觉得,上海地铁要考虑融入文化。音乐是一种有效的情感抚慰和精神享受,有时候可能比屏蔽门更管用,所以我们会坚持利用地铁空间举办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记者获悉,上海目前有将近300个地铁站,下一步计划在目前的基础上再建设更多公共文化项目。

    流浪艺人 进入收费区须征得批准

   与人们在国外地铁站里看到的情景差不多,即兴的个人表演在申城地铁站内偶尔也会看到,有人把这部分人称为流浪艺人,因为他们没有相对固定的表演场地,流动性较大。上海曾有人组织在徐家汇、南京路步行街、浦东正大广场等人员密集的区域做过调研,结果发现,上海的流浪艺人以男性居多,平均年龄在20岁至40岁,多数以乐器演奏加演唱为主,70%是出于兴趣爱好或追求梦想,因生活窘迫而卖艺为生的只占少数。上海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喜欢到广场或地铁口去表演,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钱,只是真的太热爱音乐了,而且在那些地方也能遇见热爱音乐的路人。”他在大学是学艺术的,有一次在南京东路地铁站弹唱,有个姑娘蹲在他身边听了很久,一打听,才知道是恋爱遇挫,想从音乐里找到抚慰。

   相关人士指出,目前人们看到的流浪艺人,大部分是在地铁站口演出,并非在收费区之内。流浪艺人进入收费区或地铁车厢内演出,至少在目前于法无据。但他们同时表示,只要真正属于艺术,只要具有相应资质,演出内容和地点经过必要的审核,并取得地铁运营方的批准,可以考虑为流浪艺人提供必要的表演空间。

    加强管理 营造高雅的地铁文化氛围

   在经历2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上海的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已达700万人次。在强调安全第一、确保准点率、降低故障率的同时,地铁运营方将音乐等文艺形式引入地铁站内,以文化的方式来提升乘客满意度,营造文明高雅的地铁文化氛围,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地铁文化的建设和管理,也将被提到应有的高度。

   “我们开展地铁公共文化项目,是因为看到草根文化的影响力并不亚于一座大剧院的建成。”申通地铁相关人士说,“城市文化既需要地标,也需要网络,两者结合,才能实现文化的广泛覆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非高峰时段,在客流不太密集的地铁站公共空间举办现场演奏会,虽然可以舒缓心情、增添情调,但同样需要加强管理、明确职责、措施到位。同时,地铁公共文化项目如何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接,也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课题。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