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夺式收藏,醒来!

中国文化报
2013-01-28 14:20:34

    逸  人

   近日,笔者到北方沿海某市出差,听朋友讲起当地收藏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有欣喜,也有担忧。

   喜的是经济发展了,老百姓有闲钱了,政府对文化更重视了,当地热衷于文化收藏的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越来越多。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当地的民营博物馆建设风生水起,市民享受文化熏陶的去处多了,城市文化氛围正在提升。令人担忧的则是,这些民营博物馆除收藏展示当地藏家手里的传统和地方特色藏品外,外地大老板闻风而来投资兴建的“非本地藏品”项目被作为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重点引进。这本来也是好事,但其中一些计划中的项目虽为引进者津津乐道,却考虑欠妥。更有甚者,依笔者之见,名为收藏,实为掠夺。

   其实,这种“掠夺式收藏”的现象近年来在国内已是屡见不鲜并呈泛滥之势,但并未引起人们足够警醒,因为其大都披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光鲜外衣。以该市为例,一座由南方老板投资运作,收藏、复建南方古民居建筑构件、建筑和街区的博物馆,将在海边的旅游区拔地而起。这对收藏者当然是好事,对当地的市民和游客也可能带来新鲜感,但问题是,这些从数千里之外搬来的古民居构件甚至建筑整体的拆迁、收藏和重建过程是否合理合法?这些来自南方山村、古镇的木结构构件和建筑在北方的海风中如何持久妥善保存?其蕴含的特有历史和文化信息能否在这本不相干的北方城市得到保留和展现?这些问题似乎无人关心。

   在整体逐利和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一些国人特色的收藏,已变味为财大气粗者附庸风雅的“洗钱”行为,更一次次掀起令部分人群莫名痴狂的资本和利益博弈游戏。这样的行为和游戏,与收藏的文化本义无关,在背后伴随的却是对文化和自然资源不知节制的索取、搜刮和掠夺。君不见,打着传承传统工艺的旗号,声称仅使用库存原料,来自非洲的象牙却被冠以“塑料”之名进口入市;为满足畸形的“市场”收藏需求,国内可怜的几小片热带雨林中的珍贵红木树早已被砍伐殆尽;在“盛世藏玉”等所谓文化概念的炒作引领下,全民收藏之风日炽,从翡翠炒到和田玉、黄龙玉,相关的玉石等矿产资源原生地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饱受无穷尽的蹂躏……这样的无节制的“掠夺式收藏”,是对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的过度消费,对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贻害无穷,应引起国人深思、警醒。

   收藏,本是文明的产物,是大众的“游戏”。若因变味的需求和刺激,伴生上游链条野蛮的行为,变身“人民币”的游戏,这就与收藏的文化初衷背道而驰了。希望有关方面对收藏市场多一些规范和引导、少一些默许乃至刺激,更希望收藏者能真正醒来,反思自己收藏的目的,让收藏回归收藏,让掠夺者和掠夺行为受到谴责、藏无可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