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里女人绘像

鲁北晚报
2013-01-28 15:19:49

   

《城里的月亮》  俞胜著  新华出版社

    □张友文

    俞胜的小说集《城里的月亮》中有9个中短篇,前5篇现实主义味道颇浓,后4篇全系寓言。

   《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我在学报当编辑》《老乡》中的“我”倒是为人质朴、心地善良,童心未泯,完全可划归为健康灵魂之列。夸张一点说,“我”甚至富有一份释迦牟尼的情怀呢!譬如,《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中的“我”不懂人情世故,还是女朋友罗小雯教的;“我”不谙考研的门道,还得益于老考的点拨……《我在学报当编辑》中的“我”不计前嫌、宽以待人:“虽然老袁在我面试时百般刁难是我心里的一个解不开的小疙瘩,但我这么一个讲道德的人,我是不会借机往老袁的脑门上泼脏水的”。的确如此,在组织人事部派员来调查老袁与女学生的桃色事件时,“我”并没有落井下石,而是为老袁开脱,谁曾料到在关键时刻他却与吴校长沆瀣一气将“我”踢出学报,人心叵测、世道复杂哦!

   窃以为,前5篇小说可以以“城里的女人”为关键词串起来解读。这些女人充塞每篇文本之中,她们皆系欲望之俗物,并非富有诗意的生命。她们不懂得诗情画意地生活,只是一味地趋炎附势、渴慕权贵、追逐金钱;她们尽是些面目可憎的、腐朽、委顿的生命。

   且看《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中的罗小雯不允许“我”多看别的女人一眼,吃饭打喷嚏后还大笑不止,“全无淑女形象”;更可恶的是,她竟教“我”如何向莫老师感情投资,这与薛宝钗教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有何区别呢?无怪乎“罗小雯变得一天比一天不可爱,我懒得理她。”她还不停地给“我”施加压力写小说:“你的《当我来到霞村的时候》要写成80万字啊,你卖了书,然后我们买房子、买国际博览会的家具、买汽车。”言外之意是说罗小雯堪称地地道道的物质女人,而非精神高雅之徒。《水乳交融》里的女主人公樊慧娜骨子里就瞧不起乡下人,认为李胖子之类的民工没素质。她不愿听他说话,更不愿和他讲话。她那潜意识的城里人的优越感无人能比!《老乡》中的任静涛与她是一丘之貉。她固执地认为丈夫的初中同学邵建设送他们两只鸡就是为了以后找麻烦作铺垫,还把家里的旧衣服送给马淑秋作为人情补偿,似乎自己正在做慈善事业。《城里的月亮》中的韩五姨更是俗不可耐。她坚决不同意女儿阿秀和打工仔张文生的婚事,女儿以搬出去住相要挟。她不得不妥协让步。等到女儿回家后,其内心深处还是不能包容张文生这个乡下人。俗话说:“有其母必有其女。”阿秀也跟她母亲差不多,内心也有那个鬼影存在,城里人的优越感犹如集体无意识般地根深蒂固。她经历过两次爱情挫折之后,迫不得已才相中老实、本分的张文生。可她自以为“嫁给他,就好比是从前的公主下嫁,而他娶了她呢,那是因为他祖上七辈烧了高香。”作者对这种病态国民灵魂的刻画入木三分。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现实中有这么些物质女人苟活于世,社会如何才能和谐呢?俞胜的小说怎能不发人深省呢?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