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纪录片成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辽宁日报
2013-01-29 10:35:55

    当纪录片成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过去的一个星期令许多纪录片迷感到兴奋,不仅大型纪录片《国企备忘录》、《中国通史》在央视财经频道和电影频道同时开播,并且央视纪录频道也推出了经典科教纪录片《子宫日记》。三部纪录片每晚在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其中两部更是中国原创纪录片,这样的播放密度是近年罕见的。另外,还是上个星期,中国首个国家级纪录片新媒体“中国纪录片网”宣布开播上线,使纪录片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观众收看纪录片的渠道也更加丰富。

   纪录片获得观众青睐,掀起热潮,大举占领电视频道、新媒体,这种种事件并非偶然现象。实际上,从2005年出现第一波“纪录片热”之后,中国观众对纪录片的关注和喜爱就在不断增长、不断积蓄。2012年,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爆红,纪录片真真正正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公众性的文化热点。于是,2013年伊始便出现了纪录片“铺天盖地”般播出的盛景。

   “纪录片热”成为大势,不仅意味着纪录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表明中国人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和文化选择正在悄然发生变化。纪录片使中国人重新回顾自己的历史、重新认知自己的文化,也使中国人更深刻地看待当下社会、发现自我价值。纪录片在涵养文化土壤、营造文化氛围、改变文化风向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不夸张地说,它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

   《故宫》、《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中国纪录片的成长犹如一个越推越大的雪球,既不断壮大着自己,也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2010年,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曾经无奈地表示,“在日本,NHK电视台每天黄金时间段都会播出口述历史纪录片,那种搞对象的节目都是午夜才播,我们这里却反过来了。”当时,婚恋交友节目正热爆荧屏,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围绕《非诚勿扰》展开话题,崔永元的慨叹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不过,那些以商业为包装、以炒作为手段、以收视率为根本目的的真人秀节目,很快就因为过多、过滥和过度消费遭到观众的唾弃,所谓的风潮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便进入了疲软的状态。相反,一些优秀纪录片的生命力却长久不衰,口碑随着时间的沉淀不断提升。自2005年以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几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纪录片,它们共同汇聚成一股力量,使“纪录片热”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状态中逐渐发酵。

   从一部纪录片受欢迎,到一批纪录片被观众记住;从一个频道设置固定的纪录片时段,到一个频道24小时滚动播出纪录片,再到许多频道都在播出纪录片……近10年来,中国纪录片的成长犹如一个越推越大的雪球,既不断壮大着自己,同时也在推动社会的进步。

    对于40岁以上的中国人来说,脑海中或许还保留着一部或者几部纪录片的记忆,比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望长城》等。在电视节目数量有限的年代,这些纪录片曾给中国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过,随着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产量倍增,尤其是收视率成为制作主导之后,纪录片的影响力明显减弱,甚至一度变得无声无息了。

   2005年和2006年被称为中国纪录片的“新生之年”,因为,一批被称作“大片”的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扎堆”亮相,令观众耳目一新,重新开始关注纪录片。它们是《故宫》、《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等等。这批纪录片的出现和热播带动起新世纪后的第一波“纪录片热”,更成为引起文化界强烈关注的一大现象。《凤凰周刊》曾经评论说:“中国纪录片一扫前些年颓势,以一部又一部的‘大片’,在汹涌的娱乐大潮中拼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收视率的飙升、媒体的追捧,让这些纪录片的制作者们难得地享受到明星般的待遇。”

   上述纪录片的的确确突出了一个“大”字。不仅主题宏大、制作庞大,而且具有大视野、大关怀,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在掀起收视热潮的同时,更成为文化现象,甚至带来了思想上的革命。于是令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纪录片对时代、文化乃至每个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我的抗战》、《梁思成与林徽因》、《走向海洋》、《辛亥》……在多种平台的支撑下,纪录片的繁荣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2010年,中国纪录片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当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印发《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使中国纪录片产业化获得了政策保障。与此同时,央视纪录频道开始筹建,并于2011年1月1日正式开播,改变了中国纪录片制作与传播的格局,真正将纪录片带向全面的繁荣。

    由《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课题组发布的《2010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提到:“2010年纪录片中,历史文化题材大片数量增多,影响力提升,美学探索更进一步,戏剧化和娱乐性更为凸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崔永元领衔制作的32集大型历史纪录片《我的抗战》选择新媒体进行独家首播,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关注和热烈追捧,上线仅一个月在线收看人数即突破了千万。”《我的抗战》使“口述历史”成为舆论热议的关键词,作为一种特别的历史表达方式,它通过当事人的讲述,串联起一段历史,把平面的史实生动和活化起来,以真实、情感打动了观众,也成就了中国纪录片的又一高潮。

   随着央视纪录频道、北京高清纪实频道、中国文献纪录片频道以及各地方的纪录频道相继开通,2011年成为纪录片走进电视“黄金时段”的元年,也被称作“纪录频道年”。同时,2011年也是纪录片大量出现在互联网的一年,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新浪等视频网站都开设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在多种平台的支撑下,纪录片的繁荣具备了坚实的基础。根据《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纪录片的首播量高达1.6万小时,仅央视纪录频道的年度首播节目就有2190小时,扣除1/3的引进节目,还存在1460小时的节目需求。于是,纪录片市场出现了广阔的空间,制作量和交易量都明显增加。这一年,也有多部纪录片得到了广泛认同,比如《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一起》、《走向海洋》、《辛亥》等。

    当纪录片成为我们的文化生活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真正走进了纪录片的世界

   进入2012年,中国纪录片在多年的探索和积累下,在强大平台的支撑下,迎来了“大火之年”。尽管许多人认为,从播出时间、制作定位等方面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并不具备成为热播片的潜质,但无论如何,它就是“热”了,而且“热”得“一塌糊涂”,“热”得难以置信,几乎所有关于2012年的年度盘点榜单中,都会出现《舌尖上的中国》。以往,类似的现象只发生在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的身上,谁也未曾预料,一部纪录片会成为全民现象。《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除了其自身的长处之外,还因为它站在许多优秀纪录片共同积蓄的力量之上,它诞生在纪录片重回黄金时段的历史节点上,同时,它还身处微博时代……主观、客观等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造就了“舌尖风暴”的形成。

   《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可能具有更深远的影响,还有待文化界和思想界的观察和挖掘。眼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效应,就是因其而产生的巨大的纪录片追捧潮。如果说《故宫》让中国人再度发现纪录片的壮美,《大国崛起》让中国人重新感受纪录片的宏大,《我的抗战》让中国人深入体会纪录片的叙述力量,那么《舌尖上的中国》就是让中国人真正走进了纪录片的世界。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个标志,代表了中国纪录片的起飞。纪录片的价格已经从10年前的一分钟10块钱,发展至目前顶级纪录片能够卖到一分钟1万元的高水平。市场需求从某一层面反映出文化生活的需求,今天的中国观众越来越期待制作精良、内容丰富、视角独特、有品位、有质素的电视节目,这是时代进步、文化发展的结果。

   当人们在每晚的黄金时段都能通过电视收看到各种纪录片,当人们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新媒体平台浏览各种纪录片时,或许可以断言,纪录片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国企备忘录》、 《中国通史》……文化力量是延续“纪录片热”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顾兹曼的这句名言道出了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也表明了纪录片之于文化、社会乃至细微生活所具有的不可忽视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中国的这本“相册”,经历了由单一到多样、由小众到大众、由冷到热的过程,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文化变迁以及当今时代大众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观念。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它在豆瓣网上被网民打出了9.1的高分,其魅力所在源于对文化的娓娓道来。《舌尖上的中国》与《故宫》、《大国崛起》等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主题看似并不“宏大”,视角指向了十分“细微”的平民生活,通过讲述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将中国不同地域的美食生态串联在一起,最终勾勒出一幅具有宏大意义的美轮美奂的中华美食图景。这便是从“细微”之处见“宏大”的处理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告诉观众:吃,不仅仅是一个咀嚼的动作,也不仅仅是一个填饱肚子的动作,它也需要汇聚自然、历史、人文、劳作、乡愁、亲情、仪式、信仰……吃,其实是一个与味道和情感相关的生命体验。因此,《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并不在于讲述了多少美食,而在于美食背后徐徐飘来的情感味道。节目的人文情怀为观众带来了精神给养,使观众能够从平淡的衣食住行里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传统的更迭看到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轨迹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最初,它只是一种解说词加音乐的影像作品;其后,它开始有了更多的技巧;再然后,它的镜头开始由大事件、大人物摇向普通生活、平凡百姓……纪录片是一种文化现象,渗透着一种艺术观点和艺术主张,背后凝聚了深刻的精神内核以及思维方式、人生体验和审美选择。有人曾说,拥有长久生命力的纪录片无一不具有深刻的文化注脚,也无一不展现着创作者自觉的文化意识的勃发。

   文化力量是延续“纪录片热”的重要支撑。正在热播中的《国企备忘录》触动了许多人的心,青年人通过它看到父辈的重担和艰辛,年长者通过它重温青春的汗水和激情。国企的命运和我们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改写了一代人的命运,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与它勾连在一起,不可分离。用纪录片的形式来再现和细述这段独特的历史,其中的滋味百转千回。正如有的网友在微博中所写,从《国企备忘录》中“感到追根溯源、浴火重生、光环之下、血脉相连、逐梦全球和行思行远的可贵!”而另一部由央视电影频道推出的纪录片《中国通史》则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方式重新诠释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如同带领观众重新走过中华民族的历史足迹,重温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梦”,其文化价值显而易见。这两部纪录片在新年伊始成为公众热议的对象,为纪录片“舌尖效应”之后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当然,中国纪录片的“春天”才刚刚来临。纪录片的属性决定了它不会成为彻底的商业产品或者娱乐产品,因此,在一个商业和娱乐交融的时代里,纪录片的爆炸性热潮总会淡去。但是,纪录片却应当成为一个国家文化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能够记忆和传播那些历史、地域背景下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情感表达、价值理想等文化信息,这些元素是任何一个健康有序的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更是每一个人实现精神成长的必然凭借。因此,当纪录片融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存在时,纪录片便真真正正具有了价值和意义。(记者王 研)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