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洪寺村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经

中国文化报
2013-01-29 14:31:51

   这里,天天都是好日子

   ——北京市房山区洪寺村城镇化建设中的文化经

    本报驻北京记者  王晓风  李  雪 实习记者  牛鹏飞

   新年伊始,北京市房山区洪寺村文体活动中心主任李冬梅便开始忙碌起来。室外虽然天寒地冻但没能阻挡远道而来的人们对京郊西南这个大村庄的好奇,登门取经的人络绎不绝,这也让李冬梅的干劲更足:“图书室成了充电学习的场所,村里工作好开展了,百姓上下一心气都顺了,文化活动成了疏通干群关系、凝聚人心的良药。”

   开辟活动场地让群众有了休闲娱乐场所、组建文化团队让居民找到归属感、茶余饭后引导百姓多读点书……在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洪寺村人拥有了“城镇居民”的身份,但大家并未止步于物质条件的改善,而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期许。

    最好的地留给公共文化事业

   洪寺村无农业、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人多、地大、思维杂”是洪寺村党支部书记姜振国2005年上任时面临的现状。让姜振国更为担心的是,村民们的身份变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还在;钱袋子鼓了,文化消费能力却不见提升。怎么才能有效解决城镇化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思索良久,姜振国打起了“地”的主意。

   5年前,李冬梅所在的文体活动中心还只是一片待拆的居民住宅。在拒绝了一拨拨开发商后,姜振国把地圈起来,做了件让当时很多群众都不理解的事——建立30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2010年,姜振国又派人拉土打地基,花了20多万元建起当时在村民眼中“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的门球场。大家不知道怎么去玩,姜振国就请教练普及,组织小规模门球比赛。村里的百姓有些疑虑:“姜书记,难不成还有比留住纳税大户更有利可图的事?”

   姜振国不吭声,可一个个漂亮标准的场地却从村里的空地上冒了出来。2007年,洪寺村就拥有了1万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陆续组织起秧歌、书法、鼓乐队等10支文体队伍。被村民称为“洋玩意”的门球也吸引了百余名爱好者参与,建起了11支队伍,去年洪寺村还获得了“北京市门球示范村”的称号。

    以文化凝聚人心

   3年前,做播音工作的王萍没有料到,自己会放弃相对舒适的工作,拿起硬邦邦的鼓槌。如今的她已成了专业鼓手,双手长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老茧。老家山西太原的张莺伟也没想到自己会放弃平静的生活,拉家带口到北京成为了鼓乐队的教练。

   几年下来,洪寺村鼓乐队在吸收了南北方鼓点特长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鼓打法,形成一套具有时代气息的鼓乐思维。10多套款式不一的服装,中国大鼓、小红鼓、立鼓等多项乐器,满足着鼓乐队不同的需要。

   姜振国说,扭秧歌、打鼓这样的活动,参加的人不多,可看热闹的人多,能聚人气的特点,让他早就有了组织鼓乐队的想法。可初期便遭遇了人员冷清的困局,为此,他率领村干部率先在文体中心大院里操练起来,方法很快奏效,人们纷纷打听:“听说打鼓村里给开工资,还请了专业老师,有这样的好事?”

   这样的好事还真有。如今,洪寺村这支小有名气的鼓乐队专职打鼓,工资从村大队直接领取,而像这样依靠参加文体活动就能领工资的人,在洪寺村有上百人,解决了队员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也留住了大家的心。

   从中得到实惠的还有洪寺村的秧歌队,这支原先占用马路的“杂牌部队”已成了“正规军”,逢年过节便给当地百姓带去欢乐。而新建的健身广场免费对外开放,使洪寺村所在的整个城关街道的居民都从中受益。

    打造区域文化中心

   洪寺村在北京引起轰动则是在去年,因为它拥有了让诸多区县很是羡慕的北京市首个农村数字文化社区。社区内涵盖电子图书300万种、电子期刊1400多种及触摸读报系统50多种,并提供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新媒体服务。当地百姓可凭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与北京市157个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该数字文化社区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高水平配套文化设施的样板间,已在全市推广。

   其实,只要有需求,洪寺村在文化上的投入从来都是“大手笔”,公共文化事业两年来共投入2000余万元。为了让百姓能登山锻炼,洪寺村在山脚下建设了卧虎山生态公园,市里资金未到之前,村里率先垫资500万元开工。

   就是这样的决心,让爱好吹拉弹唱的孙振亮退休后选择回村定居,并组建了民乐队,过起了令人羡慕的晚年生活。采访中,孙振亮指着穿村而过的南水北调工程说:“用不了多久,这里会建成文化中心,设有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我们民乐队就在里面训练,把洪寺人的好日子谱成曲,让全北京人都听见。”

   长期为洪寺村文化建设提供指导的房山区文委主任李立新,在对其进行多方考察后很是感慨:“城市化的转变不仅是户籍从农民变成居民那么简单,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完善、文化氛围的营造、居民思想意识的转变,都是任重道远的工作。”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