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朗读者”跨界歌咏

中国文化报
2013-01-29 15:38:18

    本报驻广东记者  彭海霞

   自2012年9月启动以来,深圳文化品牌活动“第一朗读者”,以诗歌与戏剧、音乐的跨界演绎形式,实践着诗歌表达的突破与创新,寻找着诗歌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存理由和生存空间。

   1月26日,在深圳华·艺术沙龙,第一朗读者迎来第十期。从“车站”到“异乡”,从“乡村”到“城市”,在“南方”的“工厂”和“广场”,我们在由“时间”演绎的“家族史”中倾听到来自全国各地诗人的声音,其中有男声,更有女声。从2012年9月15日第一期活动启动,西川、杨克、王小妮、陈东东、从容、江非、孙夜等20位“第一朗读者·最佳诗人”的10个主题的百余首诗歌,以或朗诵或戏剧或音乐的方式,在深圳演绎。他们或是“深夜的持灯者”,或是“现代女性心灵禅诗”的倡导者,又或是“鹅塘村”的纪实者;他们或观照当下,或指向历史,又或抒写心灵。这些诗歌俨然像是一面镜子,一部完整的诗剧,映照着当代的诗坛。

   在第一朗读者活动的两个主场——华·艺术沙龙和深圳大学西北谷咖啡屋,诗歌、戏剧、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在这个开放性的沙龙和谐碰撞。诗人、朗读者、音乐人、戏剧表演者,以朗读和唱诗的耳感以及舞台的视觉感,呈现出新时代文化语境之下诗歌传播的新的探索的可能性。以戏剧表演、音乐、朗读的形式来演绎诗歌,这是第一朗读者的探索。正如著名诗歌评论家吴思敬如是解读第一朗读者:它第一次以定期主题的形式全面而集中地展示特定诗人在特定主题下最具代表性的创作;第一次以立体的方式集空间、朗读、互动等,面对公众,解读诗歌;第一次让诗歌的阅读者和聆听者成为朗读者,他们的演绎成为诠释诗歌最有个性、不可替代的版本。

   第一朗读者这一跨界诗歌活动不仅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而且具有面向公众和社会的开放性。它依托深圳广播电台《飞扬971》节目,让众多市民听见诗歌。杨克如此评述第一朗读者,它不仅具有专业性,还具有大众性。它不仅注重诗歌的品质,诗人、诗歌都得到了认可,而且让诗歌爱好者都能上台朗读,具有互动性。而它的“演诗”“唱诗”等多元的方式更让以往的诗歌活动显得单弱。

   深圳是一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是一座移民城市,它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来自全国各地的寻梦者,其中包括诗人。作为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的文化品牌项目,第一朗读者在诗歌、戏剧、音乐等领域实现了自如的跨界。正因为第一朗读者的跨界创新,深圳市剧协被中国诗歌研究中心授牌“跨界诗歌创作与传播基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