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共享搭起致富桥

中国文化报
2013-01-30 14:59:42

    张玉莲   薛中文

   从一个种茶采茶的普通茶农,到茶厂生产规模名列前茅的企业家,山东诸城桃林镇山东头村的王景昌与茶叶结缘10年,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帮助他实现了事业发展的腾飞。

   王景昌出生于1966年,没有赶上“南茶北引”,却从小熟知当地引种的茶树。10年前,王景昌在自家承包的两亩山地里栽种了茶树,风里来雨里去忙碌了一年,眼瞅着茶树长高了、长大了,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由于是头一回种茶、制茶,没有经验,产出的茶叶品质极不理想;雪上加霜的是,由于不谙冬季茶园管理,辛苦种出来的茶树一个冬天冻死了近一半。眼看着一年的投入打了水漂,王景昌欲哭无泪。

   痛定思痛,王景昌决心发奋学习种茶技术。他四处奔走,先后到浙江大学、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学习技术,并努力寻求与之建立科研合作关系、设立北方绿茶科研基地。在专家们的帮助下,王景昌引进、推广了一系列茶树新品种,茶树管理也走上了正轨。然而,种植的茶叶虽然品质好了,名气却不够响,王景昌经过再三推销,炒制的茶叶虽然在诸城以及邻近的胶南、平度、青岛等地有了些名气,但本地市场毕竟有限,如何打开更大的市场,成了新的难题。

   2007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普及到诸城市桃林山村。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王景昌并没有太在意。一次他到桃林山村办事时,看到一群孩子正在电子阅览室上网,出于好奇就看了一会儿,却无意中点开了一个介绍茶园冬季管理的教学视频,一下子让王景昌大开眼界。自此以后,在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上网成了他的日常“必修课”。

   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王景昌发现了网络的神奇所在,这里不仅可以查到先进的茶生产管理技术,还有众多的商家信息,让他足不出户就能与外面的同行挂上钩、为茶叶销路搭上桥。通过这个平台,王景昌不断扩充着自己的知识储备,并慢慢积累了人脉关系,茶叶品质越来越好,订货商纷沓而至,事业发展出现了大的转机,王景昌也成了乡亲、同行眼中公认的“能人”。

   富起来的王景昌又积极地投身到共同致富的行列中来。为了发挥团队作用,让茶农们“化零为整,抱团闯关”,王景昌通过共享工程网络平台,查找各种种茶、制茶经验做法,发起成立了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诸城市茶叶协会,制定了统一的《诸城绿茶》企业联盟标准,实行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建立起400公顷的山东省农业厅认定的无公害绿茶基地,保证绿茶品质与科技含量。他还与合作社共同投资2300多万元建立了诸城市颖青茶厂,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茶叶清洁生产流水技术,使茶叶畅销山东、北京、上海、重庆、浙江等地,赢得了“北方绿茶、颖青独秀”的口碑。

   针对茶叶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的实际,王景昌充分发挥茶叶协会、合作社的作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远程教育网的资源,组织茶农、茶叶生产企业参加相关科技培训班和科普讲座,并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桥梁和纽带,把茶叶合作社和协会打造成了培养新型农民的学校。如今,桃林镇已形成了“合作组织+品牌+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产业化发展格局,辐射带动了周边4万余户农民致富,使茶农的收入由原来的每亩4000元增长到2011年的3.6万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王景昌不仅获得了“潍坊市农村实用人才”“山东省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诸多荣誉,还成为了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聘教授。面对荣誉,王景昌没忘了共享工程对他的帮助,于是,他捐款12万元,帮助山东头村建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免费向群众开放,成为茶农、群众学习交流的场所;另外,他还想建设一个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站,为乡亲们铺平、铺稳增收致富的道路。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