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方言贺岁剧十年不衰成为地方舞台剧“黑马”

中国文化报
2013-01-31 15:11:26

   汉派方言贺岁剧十年不衰成为地方舞台剧“黑马”

   《海底捞月》模式难以复制

    新华社记者  廖 君

   投资80万元创排的汉派方言喜剧《海底捞月》近期成为江城舞台最闪亮的剧目:自去年12月首演,截至目前在武汉演出30场,票房收入超200万元,预订场次高达50场。

   从2003年武汉首部方言喜剧《搭白算数》上演以来,武汉每年都推出一部汉派方言贺岁剧,在舞台剧普遍不景气的今天,汉派方言剧创下的票房佳绩引人关注。

    角硬、剧好成就武汉方言剧

   解放当天,国民党安保队长嘎巴子正在进行一场麻将“生死大战”,准备“海底捞月”时,被在老通城跑堂的岔巴子打断。于是“快活里”这些因麻将而结缘的街坊们的命运画卷逐步展开……贺岁剧《海底捞月》用麻将“穿针引线”,讲述了从解放当天一直到2012年这60余年发生在武汉“快活里”街坊邻里生活变迁的故事。

   实际上,从2003年武汉人艺推出首部方言喜剧《搭白算数》以来,武汉每年都有一部方言剧亮相本地舞台:2004年,武汉人艺推出《你嚇我》;2005年武汉说唱团创作了《活着就要活快活》;2006年《杠上开花》;2008年《信了你的邪》;2009年《一碗都是我的》;2010年《一枪拍案惊奇》;2011年《步步惊心》。这些戏每部都创造百万票房,而且一年比一年多。

   在《海底捞月》导演陈立华看来,武汉方言贺岁剧火爆的主要原因是“角硬”,不仅仅是本土明星的加盟,还包括编剧、导演等一群人组成的坚实团队。“岔巴子”田克兢在江城家喻户晓,多年来,他几乎没有改变自己风格,坚持“岔巴子”形象,这样的坚持成就了深入民心的角色。

   十年来的10部方言喜剧中有7部编剧都是“外来的和尚”——山东人李冰。李冰坦言,自己创作的出发点是为观众,不为获奖。“多年来,我们过分强调戏剧的教育功能,让观众逐渐远离舞台。我所作的方言剧,没有居高临下的教条,只为让观众重新走进剧院。”

   对于来自台湾的陈立华能够执导多部武汉方言剧,许多人都十分诧异,而陈立华觉得,武汉方言剧讲的不仅仅是武汉,而是全中国的故事,他将武汉方言剧的视角提高到了更广阔的空间。

    俗中见雅方能常演不衰

   “武汉方言贺岁剧一路走来,凭的不仅仅是搞笑。”知名剧作家沈虹光对武汉每年推出的方言贺岁剧赞不绝口,“其实像我这个年纪的观众,已经不太容易开怀大笑了,《海底捞月》却让我笑嗨了。除了段子好笑,剧中的深刻含义才是让我开怀大笑的真正原因——历史真捉弄人,将芸芸众生折腾得一盘麻将都打不好。”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说:“别看这戏俗,但是它在俗中将荒诞的生活放大,让人们看到荒诞中的心碎、愤怒和无可奈何。《海底捞月》一部戏演出了60年的历史,像层层剥笋一样让我们回忆武汉历史,将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用荒诞的形式反映出来,让寻常百姓感受到其中的深刻。”

   一直关注武汉方言贺岁剧的中科院戏剧艺术研究专家刘平则表示:“武汉每一出贺岁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主创们不仅是提炼生活,也融进了思考,将这些用舞台的形式展现出来,才打动了观众。之前我在剧院看《海底捞月》,身边有观众露出了会心微笑,因为你触动了他的情,几个普通人,勾画了时代风貌,反映了社会变革。舞台上家长里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前进的步伐是有代价的,值得我们警觉,也值得我们反思。这正是:俗中见雅,小中见大,以情感人。”

    汉派贺岁剧未来路在何方

   刚刚热映的电影《万箭穿心》,全部采用武汉话对白。近几年在《疯狂的赛车》、《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等大制作的电影、电视剧中,武汉方言频频露声,表明导演和编剧们对武汉方言情有独钟。

   《海底捞月》火了,李冰却担心武汉说唱团打造新的方言贺岁剧会“接不住”,“贺岁剧每年都上个台阶,其火爆让编剧压力巨大。”

   就李冰看来,武汉方言喜剧还远未成熟,它必须依托本地名角才有市场,“等目前这批名角告别舞台以后贺岁剧能否继续?”

   对于陈立华而言,更多的思考在于《海底捞月》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大家都知道《泰囧》,徐铮是我哥们,我们在聊天时都聊到《泰囧》的模式是不可复制的,票房达到4亿后已经是失常的状态。”而《海底捞月》也给予了汉味方言喜剧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我们花了10年创造了这个现象,我们只能努力在这条路上走,但是辉煌能否复制,这些都是未知数。方言剧的创作还需要更多的空间和呵护,需要思考如何走得更好。”(新华社武汉1月28日电)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