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松原:农村大院“种”出文化

中国文化报
2013-02-04 14:56:08

    本报驻吉林记者  常雅维  通讯员  林 宏

   “走啊,上大院儿去看演出!”“别忘了给我占个好座儿!”在吉林省松原市的乡村,每天茶余饭后,乡邻们就会互相招呼着去文化大院看演出。用老百姓的话说,文化大院是地方政府“种”文化种出来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松原市各村屯共创建小剧团、电影、图书、剪纸、泥塑等各类文化大院500多个、文化专业户近3000个。2009年以来,松原市各级党委、政府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建成了不同规模的城区文化广场;宣传文化部门积极争取补助资金200余万元,全部用于文化大院的修建和演出器材的置办。

   在松原市,农村人口占80%,如何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松原市宣传文化部门在送文化的同时,立足“种”文化,让土生土长的农民发挥自身优势,自办文化。2004年,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

   夜深了,在乾安县大布苏镇传字村的一户农家,十来位农民依然兴致勃勃地围坐在热炕头上,一支唢呐,两把二胡,琴声一响,大娘大嫂一亮嗓子,还真有板有眼,像回事儿。这是“剧团大院”的演员们在排练节目。据“剧团大院”创办人祖国山介绍,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的,既宣传党的政策,也讲述身边的人和事。

   松原市扶余县永平乡丰收村也有自己的秧歌队。晚饭后,这边鼓乐声一起,那边披红挂绿的秧歌队就浩浩荡荡地聚拢过来,踩着鼓点,舞着红绸,村民们随着节奏欢快地扭着、笑着。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接受过县剧团老师的专业指导,都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桃红的折扇在老汉手中轻轻飞扬、颤动着,大红的绸子被大娘舞在银白的头顶,红火的日子随着他们轻快的舞步越扭越幸福……

   据介绍,为了让文化大院在全市得到普及和提高,建立起坚实的文化工作队伍,松原市相继出台了《农村文化人才培养规划》、《文化大院辅导制度》等文件,并积极做好辅导工作。近年来,全市共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150多次,近400名农民文化大院创办人和4000多名农村文艺骨干得到培训。

   2011年9月,乾安县严字乡君字村文化大院的20多名村民登上了央视舞台,他们编唱的村歌在全国“村歌献给党”评选活动中入围“十大金曲”。“您看咱这文化大院多气派,这灯光、音响、乐器都是政府出钱给置办的。”提起获奖之事,村支书杨峰得意地说:“草根文化登上大雅之堂,既是对农民自办文化的认可,也是对咱‘种’文化模式的肯定。”

   为了给农民搭建一个展示才艺、交流才艺的平台,去年6月举办的松原市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吸引了全市各县(区)农村文化大院的农民演员同台PK,以歌舞、小品、二人转、器乐演奏等多种形式,讴歌新农村的巨大变化。

   有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专业培训、搭建平台”的保驾护航,文化大院已在松原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