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砍柴”声中 缺少一些看见与尊重

大连日报
2013-02-04 16:12:07

    刘湘竹

   央视主持人柴静近日出了一本书《看见》,这本书如同投入湖中的一粒石子,引起了舆论的喧嚣。一时间,“砍柴”、“护柴”你方唱罢我登场。

   柴静事件也让我们看到,随着网络的兴盛,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为了批评而批评,我们常常喜欢一股脑地竖立一个靶子然后去打它。许多批评柴静的人可能并没有看过她的书或节目。柴静的书与节目最可贵的地方正在于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批评或指责,而是向前走一步将事件与人性的复杂面展现给公众,让大家得出自己的判断与收获。但是,在柴静事件上,更多人却恰恰仅止步于简单的批评。

   笔者认为,柴静的节目毕竟有着现在媒体少有的人文关怀与思考,这是我花钱买她书的原因,而不是她本人到底是不是“柴徽因”,所以即使她“伪善”,她表达的价值观也给了我启发,这就够了。笔者认为,很大程度上,我们似乎习惯要求一个道德上没有瑕疵的人才能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每个人都有表达观点与批评的自由,但是笔者认为,批评很容易,有时也很过瘾,但是仅仅是情绪宣泄的批评对于人或事都没有任何意义,反而容易形成群体的语言暴力。我们现在很多人在批评时似乎忽略了一点,就是在批评制度与批评个体时,应该抱着不同的心态。笔者认为,对于个体的批评则要本着人性的标准,无论批评的对象是强势的公众人物还是弱势的普通人,因为你的批评可能会成为一种暴力与一种社会情绪,容易伤人也容易伤害自己。所以,也许下次批评一个人时,可以多一些看见与尊重。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