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定“双倍增”目标
广西演艺集团探索跨界发展
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 阳
1月28日,广西演艺集团与旗下分公司签约,计划以2012年为基点,实现经营利润总额、员工工资收入每年各增长不低于30%至40%的“双倍增”目标,力争5年内成长为广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国内演艺领域品牌企业。
广西演艺集团于2012年8月挂牌成立,由广西歌舞剧院、广西杂技团、广西木偶剧团、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4个单位组建而成,是广西第6个自治区级的文化产业集团。
挂牌不到一个月,年轻的广西演艺集团就推出了“金秋演出季”品牌活动。该演出季历时3个多月,分别在南宁及广西其他地方的近20个专业剧场、户外旅游剧场和中小学校演出130场,为7.5万人次的观众送去近25台剧节目,演出收入约250万元,收获了“开门红”。
在今年刚刚开始的“广西之春·2013年新春演出季”中,又有20余台剧节目投入市场。以最近试演成功的大型多媒体歌舞秀《锦·宴》为例,2013年春节后,该剧将在南宁天天上演,并有望打造成为广西旅游演出的品牌剧目。
“组建伊始,集团就着力推进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结构整合,做大做强演艺主业。”广西演艺集团董事长马红英说,与此同时,广西演艺集团积极开发文化延伸项目,着力打造演艺产业链,在打造优势文化产业群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产业的整体素质。
“我们鼓励广西演艺集团在做强演艺主业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经营,增强集团实力。”广西文化厅巡视员余益中说。广西演艺集团计划加强演出硬件建设,在南宁新建3至5个剧场,使演出有场所;打破产业边界,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同时,积极介入创意产业、动漫产业、新媒体终端以及与文化、演艺相关的其他社会消费行业。
马红英告诉记者,围绕“双倍增”的目标,广西演艺集团从人才、产业集群、演艺产品品质等7个方面着手,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不仅设立了人才创新成果激励专项资金,奖励新创演艺精品的集体和个人,还在产业集群方面出台了系列政策鼓励引进社会资金和项目。
与以往国有院团按照指令进行创作和演出不同,广西演艺集团强化产品市场评估,提高了经济效益。未来,该集团将实施“重点产品提升市场价值评估建言献策听证”制度,广泛听取业内专家和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在项目成本核算上,将实行财务总监和会计师介入的“新项目立项审议效价比成本利润核算可行性研究”决策制度,保证新建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收益。
广西演艺集团总经理林燕飞说,目前,由广西演艺集团牵头开发的中国-东盟培训中心、灯光舞美设备合资公司及文化旅游、文化艺术产品开发等项目实体正在紧张筹备中。旗下各剧团、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也在积极开发相关的文化项目,如广西杂技团计划打造的广西杂技艺术时尚魅力街、广西木偶剧团计划设立的木偶艺术设计制作工厂、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设的“南宁剧场文化活动中心”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