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福建文化下乡服务活动侧记

中国文化报
2013-02-05 14:32:23

   “这样的演出多一些,招工就不愁了”

   ——2013年福建文化下乡服务活动侧记

    本报驻福建记者   黄国勇

   1月31日星期四,是个普通的工作日,但对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林工业园区的工友们来说,却是个比过节还隆重的日子。

   在园区纪工委书记施飞雄的记忆里,华林工业园区自2003年建成以来,从没如此热闹过。很多工厂在年底缺工的情况下,却放假让工人参加这一天的特别聚会。工人小胡所在的鞋厂就是其中之一,小胡约了工友们早早到了现场。

   这一天,园区里工人们翘首期盼的,是福建省文化厅组织的“美丽福建,情满莆田”——2013年文化下乡服务活动。

    不只是热场,而是把文化送到身边

   离演出正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临时围起的广场上已经布置了许多展演活动。在福建非遗项目展演台一侧挤满了人,同利肉燕、留青竹刻、泥塑、莆田木雕、软木画、漳浦剪纸等的现场表演,不时引发工人们的惊叹。

   园区工人汪海莲以前从未见过现场剪纸,不禁被表演者灵巧的手法吸引——普通纸张在表演者手里就像变魔术似的,一会儿功夫一张神奇的图案就出现了。这也催生了小汪学习剪纸的想法,在表演者的耐心指导下,很快,小汪的剪纸就大有长进。

   表演者梁梅是个剪纸爱好者,15年前在报纸上看到剪纸艺术家张峥嵘的作品,被深深吸引,专程从福州赶到漳浦,拜张峥嵘为师。在梁梅一旁的张峥嵘也忙得不可开交,人们围住她,让她指导。张峥嵘说,剪纸是个容易让普通百姓喜爱和学习的传统民间技艺,能够通过现场展演推广。让全国各地的外来工人喜欢和了解剪纸,她作为非遗传承人感到无比幸福。

   在春联展位前,好多人在排队领取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吉也当场挥毫泼墨,为一位老人撰写了春联。

    不只是歌者,而是群众需要的人

   下午1点半,演出开始。福建省文化厅、省文物局为基层文化单位送来45万元资金,开演前就掀起了小高潮。演出开始后,观众越聚越多,2000张座椅爆满,有人已站满场地外围,部分观众不得不挤到演出后台和演员一起站着观赏。

   记者在人群里遇到小胡时,他正忘情投入、欢呼雀跃。看到记者,小胡兴奋地说,节目太精彩了,自己是个音乐爱好者,以前从未到现场观看过如此高水平的演出。看到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小胡也有了上台演唱的冲动,他说回到厂里要发动工友们组建一个乐队。

   福建省杂技团表演的节目《竹林欢歌》受到观众的热捧。老甘是节目的表演者之一。老甘虽然只有30岁左右,却有20多年的表演经验。20年中每年都有二三十次下基层,老甘说,这样的现场更加亲切真实,群众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剧场里无法体会到的。

   福建歌舞剧院演员谢冰华早已记不清参加了多少次这样的下乡演出。从一开始把它当做任务到现在变成离不开,每次看到一张张快乐满足的脸,谢冰华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一次次走近群众,让我感到自己不只是个歌者,而是群众需要的人。”谢冰华说。

    不只是慰问,是播撒文化的种子

   在现场忙里忙外的施飞雄遇到记者时,激动地说:“要是这样的演出多一些,我们园区的招工就不愁了。”他连呼四个“没想到”:没想到现场如此火爆,没想到工人们如此饥渴,没想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掌声、欢呼声如此热烈,没想到一场演出让大家如此满足。

   据施飞雄介绍,招工难成为近年来园区和工厂最头痛的事,园区有200多家工厂,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4万左右,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外来人员。“工人们对工作的要求不仅是物质待遇,对娱乐生活、精神需求越来越高。如果每个月都有这类演出,对工人的吸引力就会很大,我们的招工就容易多了。”施飞雄说。

   今天的场面让施飞雄有了新设想,今后他想一方面发动企业开展文化活动,同时,他考虑探索演出的长效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进文艺演出。“园区管委会可以在工厂与院团之间承担中间角色,根据工厂需求邀请表演团队,还能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施飞雄说。

   记者从福建省文化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部署下,省文化厅每年都举办大型品牌性文化下乡活动。省属6家院团,每家每年都要完成100场公益演出,其中40场下基层惠民演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