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让世界更精彩

中国文化报
2013-02-16 14:16:11

    承  渊

   创造国产电影票房神话的《泰囧》在结尾处有这样的情节:王宝强扮演的宝宝梦幻般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女神”范冰冰,长期以来的草根梦想变成了现实。这段情节让被称为“平民文化代言人”的《泰囧》更加出彩,俘获了万千观众的心。

   如何将文艺作品创作得更加感人?这是业界长期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据笔者观察,多年来,文艺作品让观众产生的感动体验常有三种方式:一是观其所不能,二是感同身受,三是造梦。

   早年感人的文艺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都有些英雄情结,观众感动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而这些行为往往是普通百姓做不到的。随着新时代多元文化的渗透以及观众精神需求的提升,“感同身受”的文艺作品变得愈发受人喜爱。人们逐渐不再满足于那些与自己实际生活脱离甚远的故事,而是渴求在文艺作品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哪些作品更能令观众感同身受,哪些作品就会大获成功。MV《老男孩》一夜之间走红大江南北,就是打“感动牌”成功的典型案例。

   怎样在“观其所不能”和“感同身受”间找到契合?那就是造梦了。梦想,是属于每个人的,它既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英雄梦、历史梦、爱情梦、亲情梦、热血梦、恬静梦……一切年少时就已无数次幻想,抑或面对当下生活压力时常唏嘘之梦……如果一部文艺作品能将观众心中的这些梦想化为现实,那么自然就实现了“观其所不能”与“感同身受”两者的共赢。想从这个角度进行文艺创作,必备的要素就是体察民意、紧贴生活。知道观众心中在想什么,平时在做什么。

   你可曾记得某一段歌词、某一本书、某一个游戏、某一部电影将你带入了梦想中的世界?其实造梦的概念,很多年前就已然出现了,只是时至今日,诸多文艺工作者仍未真正掌握怎样造梦,或者没有把造梦当做一种创作意识和理念加以重视。

   值得强调的是,造梦绝非是用一些虚幻的、毫无内涵的、甚至“脑残”的元素去盲目堆砌,只有用鲜活的、生动的、表达社会人文诉求的概念去缔造,造梦手法才能更好地助力“观其所不能”和“感同身受”,从而提升作品的整体含金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