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博物馆为何冷冷清清?

中国文化报
2013-02-16 14:53:57

    杨玉红  陈海翔

   寒假,本该是中小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的高峰,然而,很多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却仍人流稀少。上海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10余家,有一批处于“冷冷清清经营”状态。这一现象也引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关注。

    无配套,博物馆再好也不会常去

   1月27日,今年寒假的第一个周末,家住上海市闵行区的蔡小姐带孩子参观中国航海博物馆。为了避开参观客流高峰,他们特意一早出门,驾车经过闵浦二桥后,沿着南芦公路行驶了一个半小时,终于看到一座外形酷似帆船的建筑物——中国航海博物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航海博物馆。

   来到博物馆前广场,蔡女士发现,售票处即到即买,根本不需要排队;踏进博物馆大厅,一艘完全按照古代工艺制作的福船映入眼帘……一家人迫不及待地登上福船。“因为游客稀少,船上的工作人员主动给我们讲解福船的历史和结构,原来,这艘福船是我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也是郑和下西洋所乘坐的宝船的船型。”蔡女士说。

   参观完福船,工作人员主动引导他们去孩子们喜欢的互动展厅——船舶模拟驾驶室:随着方向盘的转动,模拟驾驶舱前方、左右两侧的大屏幕立即显示黄浦江两岸景色的变化,驾驶室内的人员仿佛正坐在黄浦江上的游轮内观赏。

   参观至中午,一家人准备吃午餐时,却发现博物馆周边没有任何餐饮店、超市,不得不饿着肚子赶回家。“这个博物馆展品多,工作人员的服务也好,孩子非常开心,但肯定不会经常去。”蔡小姐直言,去一次博物馆太不容易了,周末没有配套公交,没有饭店、超市等设施,给参观者带来很多不便。

    ——建议规划时首先想到“人”

   博物馆周边配套不齐全,这一现象也引起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杨绍林的关注。他说,已经投入使用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是在原上海南市发电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公共文化场馆,目前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毗邻的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是在世博“通用汽车展览馆”基础上改建的,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投用。可这两所位于西藏南路和花园港路的重量级文化场馆,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分别距离两座建筑物入口处约1公里,附近缺少餐饮、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这会让设施一流的场馆面临人流稀少的窘境。

   目前,为何有一批博物馆、纪念馆陷入“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怪圈?杨绍林直言,文化场馆在规划建设时,忽略了对“人”的考虑,要改善这一现状,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文化场馆周边的商业服务、公共交通等配套设施,提高场馆利用率。

    “养在深闺”,大批博物馆无人知

   你所处的建筑物内突然烟雾弥漫,该怎么办?无论是成人还是青少年,只要走进上海消防博物馆,在模拟火场内真实体验一次,就可以迅速掌握火场逃生的知识。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229号的上海消防博物馆是国内一流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专业博物馆。周二至周日,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走进博物馆大厅,游览者只需登记个人信息,便可入展馆参观,但是,参观者寥寥。笔者翻阅了近日游客登记名册,每天只有几个家庭登记参观。

   “你知道国歌背后有哪些故事吗?”“你认识国歌纪念广场吗?”“国歌震撼厅内,你不仅能听到3段不同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还能感受到360度全景三维影像的震撼效果。”近日,刚参观过国歌纪念广场的王女士不断向身边人推荐这个广场。“这么好的纪念广场、展示馆,居然未被市民熟知,太可惜了。”王女士遗憾地说。

   “证券博物馆、中国电信信息生活体验馆、交通银行博物馆……在浦东小陆家嘴地区,居然有10个博物馆,你知道吗?”面对笔者的提问,浦东居民王华先生直言:“没听说过!提起陆家嘴,只想到东方明珠、海洋水族馆,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博物馆。”

    ——重建设,也要重“人气”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表示:“目前,上海有11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很多博物馆的规模、展品都是全国唯一,但各馆发展水平还不均衡,很多场馆在科普、教育等方面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博物馆在自我宣传、普及教育等方面的力度不够,不能被广大市民熟知。”

   “部分新建、位置偏远的博物馆可以和一些知名场馆开展共建,提高知名度。”陈燮君表示,目前,上海博物馆和位于泰康路上的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成为共建单位,上海博物馆为琉璃艺术博物馆培训工作人员、讲解员,指导如何开展普及教育等工作;两个博物馆还经常互换展品,扩大对各自场馆的宣传。

   上海市政府参事毛时安认为,“现在的场馆造得很漂亮,玻璃幕墙、钢筋水泥,但总是让人觉得距离普通老百姓有些远。我认为这些场馆必须更好地利用起来,要让它们更亲民,让老百姓更愿意走进去,否则放在那里就是浪费。”

   上海市政协委员陈启伟建议,应该更好地利用那些户外大屏幕。“据我所知,根据工商部门的规定,这些户外大屏幕不能全部播放商业广告,要有一定比例的时间用来播放城市公益片,但是现在我们可能还没有利用好这个制度。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明确这一制度,并且管起来,提高这些资源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利用率。”

    缺少讲解,学生觉得“看不懂没意思”

   上周,上海中华艺术宫的米勒、库尔贝画展上,几位初中生在展厅内走马观花地逛了一圈,然后,坐在展厅外聊天……“逛了一圈,看不懂,没什么意思。”一位来自浦东新区某初中的肖同学说。放寒假了,在老师的建议下,她和同学结伴来中华艺术宫参观。走进偌大的展厅,没有讲解员、不知道该去哪里领文字介绍,只能草草逛一圈就出来了。

   “周末家庭出游,更喜欢去公园运动、去电影院看电影,基本不会选择去博物馆、纪念馆。”浦东南路小学一年级学生家长徐女士直言,很多博物馆、纪念馆太专业了,大人都看不懂,更别提孩子了。“到这些场馆参观,更适合由学校组织、聘请专业的解说员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徐女士补充道。

    ——为青少年绘一张博物馆地图

   “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好习惯,需要培养。”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的倪闽景介绍道,在欧美国家,博物馆里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这是孩子们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让更多青少年养成这一生活习惯?倪闽景表示,上海市多个部门正积极推出新举措。现在,各区县将陆续发放电子学生证,持证学生只要“刷卡”便可进入博物馆、艺术馆,绝大多数场馆对持证学生免费,个别不免费的场馆也有优惠,预计到今年9月,电子学生证将在全市铺开。上海市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今后可以将一部分经费用在这方面,如给场馆补贴、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等。

   青少年要养成这一习惯,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参与。倪闽景直言,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知识,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传递给青少年,这需要一批具备知识储备的热心市民、志愿者,通过对收藏品、标本进行讲解等手段,启发青少年在“第二课堂”获取更多知识,激发孩子们的参观兴趣,鼓励学生“观察”并“动手”。

   “其实到了双休日或寒暑假,很多家长就头疼,不知该带孩子到哪里去玩?据我所知,有些国家会专门给在中小学就读的孩子们发一个手册,告诉他们有哪些动物园、博物馆,上面地址、联系方式、交通信息一应俱全。我觉得上海也有必要做这件事情,如绘制一张博物馆地图,说明这些博物馆在哪里,有些什么特色,周末有些什么展出。”上海市政协委员安翊青表示,现在很多家长都不愿意孩子们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了这份地图,家长就能更好地安排,把孩子们从电脑前拉起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