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影视剧:不可忽视的成长“维生素”

中国文化报
2013-02-16 15:54:59

    本报记者  屈  菡

   好不容易盼到寒假,很多孩子会守在电视机前看喜欢的影视剧。然而打开电视,除了经典老片《西游记》、《闪闪的红星》以及近几年轮番播映的《家有儿女》外,几乎找不到更多的适合青少年的影视节目,反而是后宫系列的穿越剧、虚构情节的谍战片充满了各个播放时段。

   “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讲的是在福建省农村里,有两个小学女生一起跳进两米多深的池塘内,等到家人发现时她们已经停止呼吸。同学们说,她们跳塘的原因是想穿越到清朝,与皇帝一起拍戏。”中国教育电视台研究室主任张志君说,这不能不让人反思影视剧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目前优质青少年影视剧严重缺失的现状。

    资源奇缺,背离成长

   “我小时候看过很多让我一生难忘的影视作品,像《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这些影片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我以后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这些作品都影响着我人生的走向。”吴女士在微博里写道,作为一位妈妈,她希望能让孩子看一些优秀的影视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14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有2亿多,如果加上14岁至20岁的青少年,数字会达到四五亿。”张志君表示,而另一项专项调查显示,2010年有66.6%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视频收看影视剧,加上电视、手机等其他渠道,这个比例会更高。“有好的影视剧才能保障青少年的基本文化权益。”张志君说。

   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看来,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各种认同,有民族认同、集体认同、家庭认同、社会认同,最重要的是民族认同。青少年有时候有一些心理问题,其实就是认同感没有良好建立,就是“找不着北、飘着”,而优质健康的影视剧有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文化认同。

   “今天的电视剧可以说是婆婆妈妈、家常里短,肥皂剧或者是穿越剧,这从某种角度上讲都是跟青少年成长背离的。而真正理解青少年,想青少年之所想、急青少年之所急的影视剧是奇缺的。”陈旭光说。

    市场失灵,人为疏远

   “我在北京广播影视中心负责北京地区出品的电影、电视、动画片、引进片的审查工作,我们这两年审了3600集电视剧,2011年审了250部电影,北京影视剧出品量是全国第一,电视剧占了全国1/3,电影有时候能占到1/2,但是其中适合青少年的影视剧非常少,优秀的则更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虽然政府一直提倡生产青少年题材作品,也有相应的扶持政策,但不怎么奏效。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回忆说,在中国第一代青少年影视剧中,《流星花园》是代表。“当时哈尔滨电视台引进了《流星花园》,播了3集遭到家长抗议,之后被主管部门禁播,结果电视台赔得一塌糊涂。”然而,现在很多炫富和滥情的青春偶像剧又回来了,很容易误导青少年对物质生活的贪欲。

   “这是一种市场失灵。”张志君解释说,市场失灵指的是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抑或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者低效。“在我看来,中国青少年题材的电视剧或者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题材的电视剧的市场配置,从某种意义上说呈现市场失灵的态势。”

   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周星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一般电视台很大程度上要靠电视剧来生存,因为有了电视剧,就意味着有广告。”而青少年并非消费主流群体,因此,青少年影视剧的广告量也就不足以吸引拍摄方以及电视台。

    鼓励监管,双管齐下

   “中国教育电视台应该承担起责任,选择甚至制作一批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影视剧节目。”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仲呈祥建议,可以在特定的栏目播放这些优秀的影视剧,不妨借鉴央视十一频道空中剧院的经验。

   张志君则呼吁,国家应设立基金,鼓励拍摄真正的青少年题材影视剧,同时鼓励各级电视台特别是教育电视台播出适合青少年收看的影视剧。

   与此同时,要加强法规的约束。“我查了国外相关法律,法国政府于1993年颁布了一部法律,规定法国电视三台(国营电视台)必须播出适合青少年观看的影视剧。美国在2005年颁布了《儿童友好电视节目法》,其中对电视节目提出了详细的限制。”张志君说。

   “要培养一批编剧、作家、影视工作者,为青少年创作更好更多的影视剧,把育人化人的功能渗透进去。”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一司司长张彦通说,在这方面国家确实应该树立榜样,用人格去影响孩子,用艺术的东西吸引孩子。影视剧的功能不是传授给孩子数理化知识,而是从人格、品位、品德等方面感化他们。

   “当然,青少年题材剧不能过于封闭,功夫在诗外。”周星建议,像《狮子王》那样的美式动画片,绝不是单单满足低幼儿的欣赏需求,而是引导低幼儿、青少年和父母全家一起看。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