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也是一种年味

中国文化报
2013-02-18 13:47:11

    云  晓

   2月10日凌晨,万众瞩目的央视春晚在一片欢呼喝彩声中落下了帷幕。不知从哪一年开始,人们不仅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同时很多观众是在“一只眼睛盯电视,一只眼睛盯电脑”,“刷”过整个春晚。据统计,整个晚会7个小时的演出过程创造了19582947条微博参与讨论的惊人数字,这其中不乏网友对节目幽默的嘲讽和犀利的批评。可以说,吐槽掀起了另一场狂欢,网友们用自己的创意评论参与其中,共同在网上创造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春晚”。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除夕夜,边看春晚边吐槽已成了新的民俗。

   都说央视春晚年年办,越办越没有味道,可是每一年的央视春晚仍然获得最多的关注。有网友表示,对全家人来说,春晚就像饺子,是过年的符号和标志,看春晚营造了整个家庭的过年气氛。其实不仅是网友在网络上吐槽春晚节目内容,即使是不会上网的父母,也会边看春晚,边聊对节目的看法,比如父亲一直在等京剧表演,母亲则对蔡明小品赞不绝口,冯巩一上台,父母异口同声说出了那句台词:“想死你们了!”

   如今看春晚一定要搭配着这些“神评论”才更有意思,不过,笔者在边看春晚边刷微博的同时也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对于经常活跃在网络上的人群来说,理解春晚语言节目里的网络词汇很容易,而身边不熟悉网络的父母却完全听不懂所谓的“笑点”。因此,一边是年轻人开怀大笑,一边是父母莫名其妙,这样的情况也被网友吐槽为“18岁以上的父母,需要在孩子指导下观看春晚”。有媒体将其称之为“互联网的分化”:不少人会对春晚语言类节目中火爆的网络话语“不知所云”,因为我国的网民人数虽达到5.38亿,但活跃网民不足半数,而据统计,收看春晚的总人数可能超过10亿。媒体工作者参与网络话语的创造并将其带入传统媒体之中,其结果就是,对那些不上网的人来说,报纸和电视也越来越看不懂。

   观看春晚的同时,还要不断给父母普及网络名词,笔者不禁感慨,这一解释,像是回顾了漫长的“网络文化发展史”。

   说罢春晚,再来看看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一部《西游·降魔篇》也在网络上被各方观众吐槽,极具人气的关注度当然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在首映当天即获得超过6000万元的票房。看过该片的影评人一致给予电影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周星驰不拘一格的导演作品,电影想象力丰富,值得多次观看。有人笑称,电影票房反响不错,这下周星驰再也不会去演电影了,安心做导演得了。不过也有观众调侃:“周星驰真有拍恐怖片的天赋,影院观影的小孩生生被吓哭。然后父母想用孙悟空的出场来安慰他,可一直到终场,他都不相信看到的就是孙悟空,于是不断追问孙悟空呢?孙悟空呢?我想他的童年大概就此结束了。”

   由于电影对《西游记》进行了重新解读,重塑了一个有别于《西游记》和电影《大话西游》的黑色魔幻世界。剧情颠覆,造型吓人,一些观众对此表现出诸多不适应。虽然影片保持了惯有的周星驰式喜剧段落,但其中妖魔化的人物造型和悬疑情节并不适合带孩子去观看。一部电影吓哭孩子,使孩子们对《西游记》的期待被罩上“恐怖”的阴影。

   无独有偶,龚琳娜小年夜在某晚会上表演的《金箍棒》里的惊人造型也引发观众吐槽,很多观众称这一大胆创作令人难以接受,孙悟空变身疯婆子,严重毁掉了记忆中关于齐天大圣的印象。

   其实,无论是对春晚的吐槽,还是对电影的吐槽,在这个全民娱乐的时代,观众无非是在寻找一种真正幽默可笑的方式。对春晚好看、好玩的要求,对喜剧电影好笑的期待,实际上是观众寻求会心一笑的内心需要。难怪,有网友在央视春晚小品类节目结束时无限感慨:开始怀念本山大叔……对赵本山的期待,对一场笑到肚子疼的小品的期待,反而更容易反映出观众对于喜、乐的渴求。春晚依然年年与观众见面,春节期间电影依然类型多多,或许,比电视节目、电影内容本身更有意思的,是观众们天马行空的吐槽。如果没有了吐槽,春节是不是会少了些味道?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