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尼”是否真的过时了?

中国文化报
2013-02-19 14:41:07

   “斯坦尼”是否真的过时了?

   演员:从斯氏体系中汲取正能量评论家:斯氏体系要去标签化

    嘉  纳

   1月5日,是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诞辰150周年纪念日。中国话剧的发展与这位大师密不可分——他的理论和著作是中国所有戏剧专业学生的必修经典。北京人艺自建院起,演员进入剧院学习的第一篇文章,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道德观》。甚至在电影《喜剧之王》中,周星驰饰演的一心想成为演员的尹天仇也是成天抱着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

   然而,始终伴随中国话剧成长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是否还适用于当代的戏剧舞台?这是困扰中国戏剧界多年的问题。日前,北京人艺举办了“斯氏体系与北京人艺”理论研讨会,蓝天野、郑榕、朱旭、濮存昕等表演艺术家,陈薪伊、王晓鹰等导演,以及戏剧理论评论界人士就这一话题展开研讨。

    导演:体验派是真理

   15岁时,还是个青年演员的陈薪伊跟着另外几个爱学习的女孩,骑着自行车到西安市的新华书店买了斯坦尼的著作《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是她第一次接触斯坦尼。当时她把这本书念给几个女伴听,“她们就是听不懂”。

   现在,陈薪伊已经是著名导演。她认为斯氏体系最根本的就是教人怎么演戏,“教你怎么能够肌肉松弛、怎么集中注意力等”。她称斯坦尼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家,原因是“他发明了‘体验’,他有着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

   陈薪伊认为斯氏体系之所以伟大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斯坦尼的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经由自己的实践总结提炼的。身为导演和演员的斯坦尼,一生共出演和导演120部戏。而斯坦尼本人也是个传奇,他是个贵族,作为演员也是业余演员出身。“在120部戏的创作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理论,一定是合乎演员的训练方式的,因为斯坦尼自己也经历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陈薪伊说。

    演员:从斯氏体系中汲取正能量

   “与其说我们选择了斯氏体系,不如说是斯氏体系吸引了我。”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说。因为在他看来,斯氏体系的核心是真实、动情,“斯坦尼主张要活生生的真实、活生生的人”。

   相比当年北京人艺以焦菊隐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今天的中国戏剧人对斯坦尼以及很多戏剧大师的了解十分肤浅。某些人盲目崇拜大师,将其奉为权威,言必称“斯坦尼万岁”;某些人明明是断章取义、片面僵化的误读,却自以为理解了斯坦尼的精髓;还有些人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却激烈地喊出“打倒斯坦尼!推翻斯坦尼!”难怪有人感叹:关于斯坦尼,我们读错的太多。

   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班赞说,15岁时,还是个文艺兵的他第一次听到斯坦尼,后来考上中戏,虽然老师一直强调斯氏体系的重要性,但他时常被这些理论搞得一头雾水。直到在学校的排演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后再去看斯坦尼的书,才发现原来大师早已经分析得十分透彻了。

   毕业后进入北京人艺,有几年时间班赞都是跑龙套,每场演出下来演出服都湿透了。支撑他干下去的秘密有两个,一个是每天晚上都可以近距离欣赏濮存昕的表演;一个是斯坦尼的那句名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近些年,社会上追名逐利的浮躁风气也会让班赞陷入迷茫、困惑,每当这时他就会想到斯坦尼那句话:“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热爱艺术中的自己。”所以,在他看来,斯氏体系是他走到今天的基石,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带他穿过了表演路途上的黑夜。

    评论家:斯氏体系要去标签化

   在戏剧评论家童道明看来,斯氏体系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演员道德提高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层次。“斯坦尼反对明星主义,提出‘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这是戏剧道德很核心的东西。”他说,“北京人艺的不同凡响中就包括这点,董行佶、黄宗洛这样的大师级演员来演小角色,这在别的剧院是找不到的。这是多么重要的斯氏体系的精神,它散发着戏剧道德的光芒。”

   学者解玺璋曾跟随北京人艺去莫斯科艺术剧院参加过座谈会,当时该剧院副总监的一席话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说,斯坦尼不是神,斯坦尼体系也不是一个宗教,它永远是一个未完成时,而不是一个完成时。几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形成了对斯坦尼的过度崇拜,或许宗教需要如此,但艺术不需要,把斯坦尼从神坛上拉下来,让他回归到现实中来,这样真正的斯坦尼才会出现。

   “斯氏体系不是一个人一次性完成的,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很多人为丰富它、发展它做出过努力,贡献过聪明才智。”解玺璋建议,要给斯氏体系去标签化,“不要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它不是仅在社会主义范围内才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的;也不要贴上现实主义的标签,固然它不能不是现实主义,但这个现实主义不是僵化的、固定的,而是一直在发展变化中的。”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