翩 翩
自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后,“除夕夜看春晚”便成了中国人的“新民俗、新文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央视春晚尽管仍备受关注,却已经不是春节期间唯一的“文化大餐”。如今年的电视荧屏上,江苏、湖南、东方、辽宁、湖北、北京等多家卫视就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地方春节联欢晚会”,与央视春晚竞相争艳。
笔者观察到,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后,各个卫视在春晚的筹备及演出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如江苏卫视春晚在舞美上除却奢华气氛,舞台沿用去年春晚的,服装和大屏也是租用的。北京电视台春晚的内容以草根艺人、普通百姓和影视新人表演的节目为主,不盲目邀请大牌明星。央视春晚也声称一直秉承节俭原则,从1998年至今,连续15年使用老台址一号演播大厅承办春晚,节约了场地成本。据今年央视春晚剧组介绍,他们还将一号演播大厅的舞台主背景更换为LED屏,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建设普通舞台所需的钢材、木材等原材料的损耗消费,也为舞台增加了时尚气息和美感。此外,安徽、湖北等卫视的春晚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自家春晚绝对是节俭的。值得一提的是,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的呼声与回应也在今年春晚的一些节目中有所体现,如相声《败家子》等,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笔者以为,在一片“节俭办节目”的呼声中,各卫视春晚虽然尽量做到物质上的节俭,但没有意识到文化精神方面的浪费同样不容小觑。从宏观上不难发现,今年的春晚仍然存在不小的文化浪费。其一,节目内容严重同质化。大多数春晚节目几乎都是综艺大杂烩,同一首歌、同一支舞被各大卫视以不同人马重复演绎,观众看得很不耐烦。其二,全靠“拼明星”撑场面,大多无特色可言。各大卫视似乎都明白春晚比特色不如比“大腕”的“原理”——只有更多、更大牌的明星,卫视春晚才能有收视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商,所以他们将大部分心思及开支都用在了明星身上。结果,众多春晚都变成了奢华的明星大聚会,其他艺术家的表演则不幸成了“聊天时间”,观众看完明星脸就换台或者关电视,也造成了不小的文化浪费。在荧屏无比繁荣的年夜、选择非常自由的如今、全国上下反浪费的当下,如何防止经济领域之外的浪费,同样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