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浩
时下,某些地方党群、干群关系比较紧张,已经不再是“鱼水关系”了,而是“油水关系”,甚至是“水火关系”。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干部与群众交流沟通不当应该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有的干部作风漂浮,不切实际,不能入乡随俗,与群众谈话夸夸其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很少能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有的干部到了基层,前呼后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颐指气使,吆五喝六,甚至动辄训人,在群众中造成很坏影响;有的干部满口华而不实的官话、漂亮空洞的套话,令人生厌,令人腻烦,令人痛恨。
多讲群众欢迎的话,一要善听,二要真心,三要熟悉,四要有用,五要精短。
善听,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在讲话之前,先听群众怎么说,怎么想。干部是为群众服务的,只有放下架子,从群众的立场、角度出发,先让群众讲讲话,党员干部再根据群众讲话有的放矢地发表意见,这样的讲话何愁群众不愿听?
真心,就是要真诚实在,贴心暖人。古语云:“为民立言,唯真为美”。那种漫无边际,海阔天空的讲话,尽管言辞激昂、滔滔不绝,结果仍会是无法抓住听众。干部讲话只有抱着对人民利益负责的态度,实实在在、情真意切,才能让听众感到真实可信,心悦诚服地去听、去学、去做。
熟悉,就是要坚持群众路线,讲群众听得懂的话。群众最喜欢用什么语言,我们就用什么语言。端架子,打官腔,这样的干部群众不喜欢,这样的话群众不想听;而说“土话”则易于接触群众、了解情况、密切感情,是打开群众心灵的“钥匙”。党员干部要善于把“大话”“套话”变成“土话”“实话”,用充满感情和乡土气息的话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施教于民、取信于民,才能受到群众欢迎。
有用,就是要能指导基层、推进工作。如果讲话讲了一大堆,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就是正确但没用的废话。领导干部讲有用的话,最关键的是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实况,解民情,听民意。心里有了东西,知道了百姓的所想、所需、所盼,讲起话来才能有的放矢,把得准、放得开、讲到位;才能抓住本质,有思路、有观点、有措施。这样的讲话,群众才有兴趣听。
精短,就是要简洁有力,注重实效。孔子曾倡导“辞达而已矣”,实践表明,群众最怕听官话、套话、长话。一是一,二是二,人们听了才感到自在。干部讲话时间长短应视情况、视内容,注重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该长则长,该重则重,坚持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想说明的道理,才能避免出现话语表达上的“失语”、陈旧和本本主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