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兴乡的文化追求

中国文化报
2013-02-21 10:09:13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今年春节,黑龙江省木兰县吉兴乡文化站以村为单位,组织开展文艺巡演大拜年、二人转巡演、秧歌汇演、民俗联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日渐富裕的广大农民不出家门,就享受了丰盛的文化大餐。

   而作为文化站站长的王向东,过年期间一直在走村串屯组织各种文艺活动。王向东告诉记者,吉兴乡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组织,担负着引领全乡群众走向精神富裕的重任,就必须发挥平台作用,扎扎实实做好群众需要文化站做的每件事,让文化站成为农民的文化之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主阵地。

    村屯秧歌扭得欢

   吉兴乡的韩家屯秧歌队成立有10年了。虽然屯里人喜爱扭秧歌儿,可秧歌队服装不统一、乐器还单调,这让秧歌队缺了彩儿,规模越来越小,集体活动也越来越少。乡文化站了解到屯里办秧歌队的难处后,为秧歌队筹备资金,购置锣鼓、唢呐,为秧歌队成员置办统一服饰。这下,老秧歌队穿起了新秧歌服,屯里人每晚都来扭秧歌、看秧歌,劳作之余不再寂寞。

   近年来,吉兴乡文化站已经通过送服装、送道具、送设备的方式扶植乡里村屯组建了24支秧歌队,再加上所属村屯自发组建的秧歌队,吉兴乡所有的村屯都有了秧歌队,有些村屯甚至组建了两三支,文化站外请专业老师对秧歌队进行专业培训后,传统秧歌、现代秧歌、秧歌舞等多种形式的秧歌出现在村屯的大街小巷,因此在吉兴乡的每个村屯每晚都会听见欢快的鼓乐声,看到快乐的大秧歌。吉兴村农民张春荣说:“现在我们屯基本上没有打麻将、看小牌的了,大家天天晚上都来扭秧歌,这个得感谢乡文化站。”

   为了让大秧歌活动蓬勃开展起来,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吉兴乡文化站的干部们可是忙坏了,他们跑企业、拉赞助,帮助各村各屯购买秧歌服、置办锣鼓。农民扭大秧歌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各村屯秧歌队成员不断增多,秧歌扭得也更有劲儿了,还经常开展竞赛活动。乔家屯的秧歌队还在屯路上安装了彩灯,这让秧歌场面更加喜庆好看。

    农民建起文化创作室

   家住吉兴乡红旗村战家屯的农民刘长林今年66岁,家境殷实,本可以每天悠哉游哉地享受天伦之乐,可从小就喜欢绘画的他在去年底创办了一个农民文化创作室,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都上他这来参观。

   刘长林和老伴近年来在村子里承包了700多亩土地,由于忙,绘画也就渐渐远离了他的生活,但他心里却始终有种割舍不下的情结。得知这一情况后,王向东主动来到了刘长林家,坐在他家的土炕上,动员他重拾画笔。为了调动刘长林的绘画积极性,王向东还自掏腰包3000多元,为刘长林采购了毛笔、油画笔、颜料等必要的绘画用具。刘长林倍受鼓舞,便腾出自家办的药店,建起了140多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创作室。在刘长林的带动下,全屯有30多位爱好绘画、书法、根雕、剪纸、文学的村民加入创作室,大家的创作热情十分高涨,短短几天就创作出各种作品100多幅。

   刘长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农民种地使用大型机械,种地不累,赚钱不少,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日子,“咱也得追求追求文化生活了,也得讲究讲究艺术品位了。”

    再穷不能穷文化

   为宣传吉兴乡的文化建设,2012年1月,王向东自筹资金创办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村文化》季刊,由王向东亲自担任主编。这本刊物每期印1000份,免费发放到乡村干部、学生和部分农民手中。

   有了平台,吉兴乡文学艺术创作迅速升温,文化站借此迅速组建了一支在全县较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创作队伍。

   其实,吉兴乡并不富裕,作为文化站长的王向东认为,再穷也不能穷文化。因此多年来他为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跑企业拉赞助,就连组建的24支大秧歌队也是王向东与企业联合开展文化活动的结果。今年1月5日,在王向东的鼓励下,农民企业家栾长彬投资70多万元成立了吉兴乡晓光村农民文化小剧场,为农民自娱自乐提供了具有专业水准的文艺舞台。

   王向东说:“我喜欢文化站,喜欢为农民办文化事,更喜欢看到农民在参与文化活动后精神面貌得到改变,这就是我对文化工作乐此不疲的原因。”王向东告诉记者文化站今年的计划:组建乡村文化小剧团,面向全乡每个村屯招收文艺小能人;举办元宵节秧歌汇演;在乡中学组建100人的少年合唱团;在中心小学成立红领巾广播站;组织10场农民文化汇演,每个村一场;聘请县文化馆的老师对全乡的大秧歌队骨干进行统一培训,全面提高表演水平;积极争取资金,建设10个统一规范的农民文化小广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