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质疑"三顾茅庐"不合理 称诸葛亮系自己登门

大河网
2013-02-22 16:30:53

   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登门请诸葛亮出山这一故事称作为“三顾茅庐”,而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三顾茅庐”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被传为佳话,常被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不耻下问,一再邀请和拜访有专长的贤人”,而对三国历史有所研究的湖南籍著名青年作家张一一近日撰文指出刘备“三顾茅庐”亲自请诸葛亮出山之说不合情理,当时的情况应是诸葛亮自己首先登门求见刘备,引发网友热议。

   张一一表示,据三国著名史学家鱼豢《魏略》记载,刘备屯守樊城时,曹操新定河北,并继续扩大地盘,隐居在隆中的诸葛亮预料到荆州难保,而刘表又无指挥能力,于是便求见刘备,当时刘备的客人很多,见诸葛亮年轻,又素昧平生,仅以一般客人相待,当宾客全部离去后,诸葛亮仍坐着未走,刘备本来瞧不上他,便不言不语,只顾玩弄牦牛尾巴(尘尾),诸葛亮对刘备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很是不满,便出言相讥道:“大丈夫当有远大志向,大概不会终日玩牛尾巴吧?”刘备这才感到失礼,急忙丢掉手中玩物,和诸葛亮交谈起来……同样的记载,也见于西晋史学家司马彪《九州春秋》一书中。

   张一一认为,《魏略》一书作者鱼豢,是三国时魏人,应是当代人写当代史,秉笔直书,较少主观色彩,因此记载中的事是可信的,其事是刘备由开始瞧不起诸葛亮,到了解他,信任他,是一个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既合情理,又很自然,况且公元207年刘备在樊城时,诸葛亮年仅二十六岁,既无政治实践,亦无政治影响,虽然他“每自比管仲、乐毅”,但“时人莫之许也”,即“谁也不承认他”,刘备时已四十六岁,既有社会经验,又有人生阅历,绝不会听信徐庶几句赞语,便会不顾路途遥远,连续三次去拜访一个从不认识的年轻后生,因而张一一认为诸葛亮首先登门求见刘备“要更具可信度”;至于诸葛亮《前出师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张一一分析认为是诸葛亮在自高身价,为的是强化自己在后主刘禅心目中的地位,以牢牢控制蜀汉的军政大权,为自己的出师北伐增加筹码、清除干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