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直面城乡现实 跨越数字鸿沟

中国文化报
2013-02-27 16:10:13

    徐  玲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进程日益加快,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代表的框架基本搭建完成。随着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向基层扩展,全国“数字化社区”的建设也风生水起。江浙一带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常熟市花园浜社区数字文化建设、宁波市海曙区社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都很早启动,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数字化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新疆、贵州等西部地区的数字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2月,北京市“数字文化社区”在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图书馆正式启动;同年8月,在房山区洪寺村文化活动中心,北京市首个农村数字文化社区圆满完工并对读者开放。8月下旬,天津市保税区数字文化社区正式对市民开放,区内务工人员和居民均可以免费享受数字服务。

    “数字文化社区” 建设风生水起

   “数字文化社区”是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志性应用。以北京为例,“数字文化社区”工程是将现有的有线电视线路引入街道社区文化站,依托高清交互平台,结合互联网无线技术,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同时整合利用首都图书馆、艺术院团、文化共享工程等多渠道的文化信息资源,建立起融资讯查询、艺术欣赏、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为一体的公共文化数字新平台。通过这一平台,能传播300万册电子图书、1万余种电子期刊、2000种中华文化视频、1万种50万册古籍、2万场讲座以及专题视频等数字化文化信息资源。天津市保税区数字文化社区利用云平台,开发通过手机或iPad的终端享受数字文化资源的功能,用户只需注册申请一个账号,便能在网上“借阅”到想看的书籍或期刊,可以不必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以“数字文化社区”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的特点,符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数字文化社区”建设实现了文化资源内容、传载管道、接受环境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被百姓称为“就像安装了一双隐形翅膀”。各地政府将数字化社区建设纷纷列入规划当中。以北京为例,“数字文化社区”工程是北京市文化局去年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十大惠民”工程之一,被列入2012年市政府为群众拟办的35件重要实事之中,预计“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所有社区的数字文化中心建设。

    破解城乡现实问题的 有效手段

   不过,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必须将数字化服务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数字化技术发展阶段相适应,防止出现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现象。在完成了初期的硬件建设之后,后期的软件建设同样至关重要,要防止出现“有人建,无人用”“有人使用、无人维护”的现象。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不是政绩工程,而是理应成为破解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

   根据2011年涉及河北、湖南、内蒙古等省区的“百村调研”的报告显示,目前,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在农村常住的基本上是老年人和儿童。农村人口外流在给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比“民工荒”更需引发警惕的、直接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农民荒”和“土地撂荒”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面临“人去楼空”的严峻形势;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活形态面临消亡等等。另一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约84.5%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92.3%不愿再回农村。虽然近年来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但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道路漫长。农民工从事的多是低技术含量行业,在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将何去何从?城市如何为处于弱势的他们提供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农村“空心化”与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都在城市化进程中凸显出来。在文化建设中,我们更应着重思考的是,农村文化建设如何提高农村的向心力?城市文化建设如何提高城市的包容力?一些学者认为,只要二元结构存在,城乡之间的差别就永远不能消失。笔者认为,加强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可以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信息的沟通、知识技能的提高、人际交往的便利,进而有效地减少城乡之间的差异。

    避免“数字鸿沟”加大

   当前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力图使硬件设施在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普遍均衡,但是这种建设如果不注意提供简易的操作系统、提高使用者的技能,使数字化设施对弱势群体“能用”“好用”的话,反而会加剧“数字鸿沟”。

   1995年,美国商业部电讯与信息局发表了《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正式提出了“数字鸿沟”这一概念。“数字鸿沟”与人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指标密切相关,它所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2年7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农村网民规模为1.46亿。该报告比较了历年来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其中有两个原因的比例逐年上升。2012年,54.8%的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是因为“不懂电脑和网络”,相比2010年上升近10个百分点,IT技能的缺失依然是阻碍互联网深入普及的最大障碍,而因为没有上网设备而不上网的非网民比重在下降。因此,为与下一阶段互联网的普及相适应,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作还需要政府和业界的介入和刺激,在持续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同时,提高居民的电脑和上网操作技能,尤其要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加大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数字化基本技能培训,使他们成为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真正受益者。

   另外,三网融合是公共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未来,这是一种国家资源的战略性整合,需要全盘统筹,调动技术开发、内容提供、传输平台、终端设备等各种社会资源,就像前文提到的天津保税区由天津启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北京数字文化社区依托歌华有线一样。数据显示,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这一群体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60.4%,而新网民中城镇人口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7.2%。这一结果显示,移动终端对于农村地区和流动人口更加便捷实用。对于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区以及庞大的流动人口来说,由于廉价和简便的优势,通过手机终端接入移动互联网是这些人群享受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更加现实的方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