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

中国文化报
2013-03-12 16:10:15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   林 培

   广东省惠州市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和突破口,大力推进和落实文化民生事业,完善了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覆盖格局正在形成和巩固。这是记者近日从惠州市文化建设工作推进会议上获悉的。

   今年,惠州将围绕“建设文化惠州,推进文化惠民”的目标,在更高的标准上推进惠州文化建设,努力实现惠民之州的文化民生福祉,共创文化惠州建设的新业绩。

    谋文化福祉 造文艺精品

   在惠州,送戏、送电影、送书、送展览、送培训等文化惠民服务已经实现常态化。“快乐时光”“博罗大舞台”“惠阳卡拉OK大家唱”、2012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和品牌深入人心,深莞惠流动大舞台渐成气候。

   今年伊始,惠州的文化惠民工作徐徐铺开。惠州市向重点优抚对象、低保家庭、五保供养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及符合条件的在惠务工人员发放了2.75万张文化惠民卡,用于补贴有关群体看电影、看电视(支付有线电视费)、看书(购书)、看报(订报)、看演出等文化消费活动,广大市民拍手称好。

   “今年,惠州将进一步跟进落实‘文化惠民卡’在城区、仲恺区的试点发放工作。”惠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罗川山表示,同时惠州还将加快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社会网络和免费借阅机制,进一步实施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馆分馆制和图书借阅“一卡通”,逐步融通公共图书资源。

   去年是惠州文艺精品的一个丰收年。广播剧《“硬颈”知县叶春及》荣获广东省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小品《这个包……》获广东省第七届戏剧曲艺花会金奖。广东(惠州)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也建立和完善了影视文艺作品的创作和生产的配套服务工作机制,吸引了《两情双月》、《秋雨绵绵》、《那是一个春天》等一批影视剧组来惠拍摄,影视拍摄基地的功能初步显现。

   今年,惠州还将打造轻音乐剧《爱情葫芦丝》、儿童剧《丑小鸭》、歌舞剧《惠州绝恋》等精品剧目,做好电视剧《秘密营救》、系列微电影《好人城》等影视剧的摄制工作,打造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浓郁惠州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

    以新兴文化业态促产业升级

   去年《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颁布实施后,惠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和自身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雅图光电和数字视频产业基地、罗浮山文化产业孵化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读者(惠州)数字出版基地、明丰罗浮山生态城文化产业园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艾米动漫研发制造基地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

   据了解,惠州今年仍会将这些项目作为重点推动对象。此外,还将发挥仲恺高新区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培育依托仲恺高新区的惠州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区,着力扶持依托海天印刷等企业群的惠州大道东延线印刷产业带,以及由惠州各个特色旅游板块构成的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培植文化产业支柱产业。

   去年5月,惠州第3次以城市名义组团参展深圳文博会,达成签约协议的投融资金额超百亿元。“今年惠州将组团参加第九届深圳文博会,举办南国书香节暨惠州书展活动,尝试打造‘西湖花灯博览会’‘国际麒麟文化节’等惠州特色的节庆活动品牌。”罗川山表示,惠州将不断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印刷业和动漫产业,惠州也将会给予“重点关照”。据记者了解,惠州今年将在印刷行业推广数字化技术,推进绿色印刷体系建设,促进印刷业技术升级。积极扶持动漫产业的发展,探索开展“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和继续办好“惠州市动漫时尚文化展”,努力提高惠州动漫原创能力。

    建设好历史文化名城

   2012年,惠州市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从地理横向和历史纵向角度整理惠州历史文化脉络,全面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这一年,惠州开展了历史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和保护传承工作,认定和抢救了60多项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高、面临濒危的项目。惠东渔歌、龙门舞火狗等非遗入选第一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惠州的城市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今年,是惠州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攻坚年,惠州将全力做好全市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保护、发掘等工作,保存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为文脉传承发展贡献力量。”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雁行表示,惠州创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是惠州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构建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的过程。

   记者了解到,2013年,惠州将规划、维护和保护一批古街区、古村落、古建筑。推进小金口英头村龙形拳发祥地、罗浮山朱明洞葛洪炼丹遗迹、东纵司令部旧址、宾兴馆、东坡祠的保护、修复和重建工作。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市、县级博物馆布展陈列等服务功能,积极筹划以行业、企业、民间为兴办主体的专题博物馆、小型博物馆、行业博物馆建设。全面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利用和申报工作,推进文化遗产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推进惠州非遗文化知识进校园、进教材。将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挖掘同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结合民俗节庆打造市民关注、定期组织开展的具有惠州特色的民俗展演的活动品牌。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