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管理人员谈中和韶乐:现在的人已经欣赏不了

北京晨报
2013-03-14 16:11:10

    解辰巽

   天坛里传出“华夏正声”

   ——北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

   “它应该是那个时候最好听的音乐,在那个时候,能凑齐这么多人的乐队演奏,只有皇家了!”天坛管理处的武裁军科长如是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是古代皇家祭祀时的音乐,也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音乐。从中和韶乐中,我们能听到黄帝命令伶伦创造的音乐是怎样的。2006年,中和韶乐被列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天坛管理处的武科长接受记者采访,讲述这个中华大地上古老的音乐。

    保留音乐开创时的形态

   在武科长看来,神乐署的中和韶乐对现代人最大的价值就是它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产生时期的音乐状态。“它前身是雅乐,实际就是宫廷音乐,雅乐的分类也比较多,包括祭祀、宴飨。”我们都知道天坛是明朝初期建造,主要功能就是皇家祭天。因此天坛神乐署的中和韶乐主要就是祭祀乐。

   中和韶乐是歌舞乐结合到一起的,有演奏、有演唱、有舞蹈。武科长说,有一个词形容中和韶乐就是“华夏正声”,它是最纯正的古乐,“它的文化价值,就是保留了最初音乐开创时的样子,在几千年没有变化,没有太大的变化。”“祭祀就是给老天爷献礼,把人间最好的东西献给老天爷。祭祀讲的是‘报本反始’。祭祀是个非常严肃的事儿,为了保持这个严肃性,就要进献最传统的最好的东西。”

   2006年,中和韶乐被列为北京市级非遗项目。武科长介绍说,中和韶乐一共9段,贯穿整个祭祀的过程,时间大概需要两个小时。乐曲是用中国传统的工尺谱来记谱的,工尺谱只有5个音,中和韶乐谱子非常原始,音节非常简单。现在的音乐有半音、四分之一音,过去都是一个音,“一字一音”,就像是诵经的音乐那样,非常原始,也比较单调。

   武科长说,这样的音乐现在的人已经欣赏不了,“在古代,韶乐的意思就是最好听的音乐。在那个物质很匮乏的年代,只有皇家有这个能力,把这么多人凑在一起演奏,所以它可能确实也是那个时代最好听的音乐。但是今天的人已经欣赏不了了,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它。”但是,中和韶乐不被时尚左右,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根。而这样的音乐,如今已经没有了市场,只能靠人为的保护、流传。

    用的是最传统的中国乐器

   中国古乐演奏必然是中国乐器,武科长说,“我们现在都知道,钢琴、提琴是西洋乐器,扬琴、琵琶好像是中国传统,但是这些都是古代那时从西域传过来的。”所以这些也不能算中国传统音乐。

   中和韶乐中用的都是真正的中国传统音乐,就是所谓的“八音乐”,“八音乐就是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包括金、石、土、木、丝、竹、匏、革。所谓匏,就是葫芦,笙下面有个托,就是匏做的。那个时候的乐器都是原始自然存在的东西。”在中和韶乐中一共有16种乐器,分别为钟、编钟、特磬、编磬、琴、瑟、排箫、箫、箎、笛、笙、埙、建鼓、搏拊、柷、敔。

    恢复神乐署花了十多年

   帝制王朝被推翻,祭天的仪式就被取消了,中和韶乐也就不再演奏了。武科长说,乐器演奏的恢复并不困难,但是神乐署的恢复却经历了14年。

   武科长介绍,最早开始恢复中和韶乐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故宫的一批专家,到了1990年,天坛管理处在祈年殿的东配殿举办了一个神乐署祭祀的展览,介绍了一下中和韶乐的内容,并且请了一些专家重新演奏了完整的音乐作品。“中和韶乐的乐谱非常简单,谱子也完整地保留着,这些音乐对于现代的音乐家来说,太简单了。”所以音乐很快就恢复了。

   民国时期取消了祭天活动,神乐署的职能没有了,那个时候的政府就把它的建筑移作他用,“当时这里改成了中央防疫处,所以有了后来的天坛医院。”

   幸运的是,经历了这么多年,神乐署的主要建筑始终保留着,“80年代的时候,神乐署已经变成大杂院,住了202户居民,政协委员了解到这个情况,就建议把居民迁走,恢复神乐署。”这个建议很快就开始落实实施,但是搬迁一下就进行了14年,“从1988年开始,搬迁工作开始,一直到2002年,202户居民才全部迁走。当时住的居民一部分是卫生口的职工,一部分园林口的,因为时间很长了,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没有(集中)单位的。”各单位可以解决各单位的人,但是这些“散户”就很难解决了。

   搬迁之后,天坛管理处就开始恢复神乐署的建筑,“我们在神乐署建立了中国古代皇家音乐展,主要就是介绍中和韶乐,里面有10个展厅。”并且管理处把所有的古乐器都复制出来了,建立了音响资料。

    历史上表演场面宏大

   在古代,中和韶乐因为是配合皇帝祭天,所以场面非常宏大。“整个演出包括歌、舞、乐,舞蹈还分为文舞和武舞。文舞和武舞各有64人,演唱有20人,全部的演奏人员有64人,全部表演人员在200多人,是个很庞大的演出团队。人多了显得隆重,在古代,像体现重视这个事儿就是人多。”武科长说,演奏里人多就多在了每种乐器都是多人演奏,“笛子10个人,古琴10个,埙都是10个,那个时候也没有扩音器,要保证声音,也需要人多。”

   在2004年,神乐署建立了中和韶乐的展览就开始恢复演奏,武科长说,“一开始,我们都是请外面的人来演,后来就开始组建自己的乐队,专门成立了雅乐中心,现在神乐署的演奏乐队有20多人,还会经常到外面演出。”

   武科长向记者介绍,现在神乐署的表演乐队就是一个浓缩的版本,“我们现在大概有20多人,这就是一个普及性质的表演,所有的乐器表演都有,但是都是简化了的,比如,舞蹈就两个人,唱歌是1个人唱,每个乐器也就一两件。表演一次也就十几分钟。”武科长还说,原来神乐署里的表演每天都有,但是看的人比较少,就取消掉了。现在就在重大节日表演,但是表演的时间长了,现在一年也能演上几十场。

   武科长说,现在能到神乐署演奏的演员都要求有基础的,“招的所有人都是有基础的,天坛管理处的编制也没有那么多。所以也不能招来什么都不会的,现培养。”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