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悲惨世界》引发热议:文学家呼唤现实主义

深圳特区报
2013-03-18 16:24:48

    傅书华

   3月上旬,汤姆·霍珀执导的电影《悲惨世界》在全国各地影院上映后,随即形成热播热议。虽是一部西方电影的播放,但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即在今天的信息时代,虽然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声,不绝于耳,但西方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在当今中国,仍然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非为过时,实为急需。

   与之同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恶时辰》中文译本近日出版。该作是马尔克斯的成名作,1962年,他借此获得了创作生涯第一个文学奖“埃索文学奖”。马尔克斯担心处女作《枯枝败叶》所采用的魔幻写法,是对拉美正在经受的现实的一种逃避。于是,他创作了取材于哥伦比亚现实的小说《恶时辰》。《纽约时报》曾评论道:“年轻的马尔克斯在《恶时辰》中转向‘社会现实主义’,用这部匿名帖的故事来反映哥伦比亚的现实,将恐怖与讥讽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本月出刊的《收获》杂志,一次性地刊登了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日夜书》。该刊主编程永新介绍说:这部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每一段情节、每一个人物都写得生动有趣,读完了之后,你会发现他们各自完成一棵枝叶生长的弧度、曲线,然后构成了一棵树的形状,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同时《日夜书》中也没有明确的主人公,这就是我们当今社会的状态。这个社会谁是主人公?没有主人公。谁都有可能是配角,而进入每个人内心的时候,谁也都可能是主人公。

   知名作家、主持人、跨界才女秋微的最新小说《莫失莫忘》14日举行首发式。该作基于真实故事创作,小说主人翁用四个小时向秋微讲述了一个长达十年的爱情故事。人心惶恐的SARS时期,原型人物在危难中不离不弃、相濡以沫,最终却没能天长地久、长相厮守。这让秋微颇为感慨:不要以为决定你相爱的是两情相悦,其实我们都是受制于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为了洞察现实,文学家借助人文学者对社会现实的研究成果是必不可少的。因之,新近出版的秦晖的《共同的底线》颇值一读。该作可视为秦晖1999年出版的《问题与主义》一书续编,其中收录的对话和文章主旨是从“主义”、“文化”与“部门”的分析中,结合特定的“问题”来论证持守底线的意义。该书早在2003年前就已编好,曾几度要出版,甚至已经三校,却因种种原因“搁浅”。3月9日,围绕该作出版的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召开,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就当代中国的“问题”与“主义”、何谓“共同的底线”等话题展开讨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