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昆开招第六代昆剧传承人

杭州日报
2013-03-18 16:38:03

    古色古香的戏台。缓慢悠扬的丝竹。

   “出将入相”的门帘掀开,一身洁白衣衫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出现在舞台中央。水袖舞动,台步轻移,浅吟低唱间,眉梢眼角尽是风流。

    这不是一场正式演出,而是一个新闻发布会的插曲。

    16日,浙江昆剧团发布消息:将面向全国招收第六代昆剧传承人。

    上一次招传承人,已是17年前的事儿了。

    传承的不仅是昆曲,还有梨园文化

    按辈分,这一次招收的是“代”字辈传人。

    说起这个辈分,可是大有讲究。

   大家知道,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但现代昆剧人按字排辈却是从创办于1921年的昆剧传习所开始的。第一代便是周传瑛、王传淞等“传字辈”老艺术家。当时,创立传习所的目的就是让昆曲传下去,所以那一代艺人的艺名中间都有一个“传”字,然后,又按照生旦净丑不同行当的特点,以“玉、草、金、水”为偏旁取最后一个字。生角如美玉,从“玉”旁如周传瑛,丑角圆滑流利,从“水”旁,如王传淞。那个年代的戏人,只要看他们名字就知道辈分和行当。

   “传、世、盛、秀、万、代、昌、民”八个字,便是第一代老艺术家定下的辈分用字。1955年,周传瑛、王传淞等人组建了浙江昆剧团,半个多世纪以来,浙昆每一代传承人里都有昆剧的代表性人物:“世”字辈有汪世瑜、王世瑶等蜚声全国的老艺术家;“盛”字辈有王奉梅、陶伟明等;“秀”字辈有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林为林、张志红等;万字辈则有奥运小生曾杰等。

   “昆曲的香火要传下去,所以,我们开始招收新的传承人。”浙昆团长林为林说,这不仅是昆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难怪,他把新闻发布会安排到一座有着古色古香戏台的茶楼里开呢。也难怪,在新闻发布会上,会有“万”字辈的曾杰和胡聘唱起一段《牡丹亭》呢。

   为什么时隔17年才招收新一代传人?林为林说,按照行业的规律,15年至20年一代是最合适的,既能让艺术很好地传承,也不会出现不同辈分的戏人相互压制的情况。

    名额只有50人,由浙艺院“订单式”培养

    这次招收的名额一共是50名,面向全国范围。

   其中戏曲表演40名:男生24名,女生16名;音乐表演10人:竹笛2人,笙、二胡、鼓、大锣、小锣、铙钹、琵琶、三弦各一人。

   招收对象主要是小学五门年级的学生,出生时间在1999年9月1日后。“因为昆曲要载歌载舞的,它的声腔、表演和肢体,都要从小练基本功,所以我们要在小学生中招收。”林为林解释说。

   此次所招的“代字辈”学员将由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实行订单式培养,为六年制中专。教学计划由浙江昆剧团制定,在课堂上教课的既有浙艺院老师,也有浙昆的昆曲艺术家。

    有一点值得特别说明:“代字辈”学员的学费是全免的,学员毕业会择优进入浙昆工作。

   有意让孩子学习昆曲的家长可登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网站了解招生情况和下载报名表,报名截止时间是4月15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