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鼓乐越洋闯市场

中国文化报
2013-03-19 14:17:01

    海派鼓乐越洋闯市场

   ——民营上海东绛州鼓乐团海外淘金记

    本报驻上海记者  洪伟成

   3月17日,搭载着上海东绛州鼓乐团18名演员的国际航班呼啸着从上海浦东机场冲上蓝天。而此前,装载着数百面鼓、重达60吨的集装箱早已漂洋过海启运美国。如此大的规模和阵势,并非源自家大业大的国有艺术院团,而是来自诞生仅仅6年的民营艺术院团——上海东绛州鼓乐团。

   不久前,在上海市文广局为上海民营文艺院团举办的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上海东绛州鼓乐团团长权军民向媒体通报:从3月17日开始,上海东绛州鼓乐团海派鼓乐《龙啸》将赴美国巡演7个月,预计演出500余场,加上已签约的在巴西、澳大利亚、捷克、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演出,鼓乐团今年在海外商演的时间将长达9个月。

   据上海市文广局新闻发言人、副局长贝兆健介绍,上海东绛州鼓乐团于2006年底成立,目前资产已过千万元,拥有各类鼓1000多面、服装5000余套、专职演职人员50余人,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演出超6000场。“作为一家民营文艺院团来说,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贝兆健说。

   鼓乐是人类最早成熟的音韵,诞生在黄河边的绛州鼓乐以其丰富性、复杂性而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但在我们山西老家,如今只有逢年过节时人们才会想到鼓乐。”权军民回忆说。提起创办上海东绛州鼓乐团的艰辛,他感慨万千。为了让上海人能够接纳绛州鼓乐,权军民率先提出了鼓剧的概念——由他创意、执笔并完成版权登记的原生态鼓剧《霸王别姬》问世;为了普及鼓乐知识,鼓乐团向包括微软、通用、万科等中外大型企业免费传授中华鼓艺并提供表演;先后发明了青花瓷鼓、激光感应水晶水鼓、LED视频鼓、九龙戏珠翡翠鼓、透明缶等创新古乐器,奠定了海派鼓乐的基础。

   纯熟的技法和新颖的鼓乐器,让上海东绛州鼓乐团首先在黄浦江畔赢得了声誉,各地订单如雪片般飞来: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上演出200余场,2011年参加了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开工典礼,此外,还参加了《鸿门宴》、《画皮》等电影的拍摄。南至三亚博鳌亚洲论坛,北到哈尔滨冰雪节,西到新疆舞蹈节,中部到洛阳牡丹节,到处可以听到上海东绛州鼓乐团的铿锵鼓声,在长三角地区的演出更是达到了常态化。

   解决了鼓乐团的基本生存问题后,萦绕在权军民脑海中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去。对于走出去,权军民的理解很明确,那就是卖到国外去。“我们在同老外谈判时提出,赴国外演出,必须由对方提供来回机票,负责住宿和道具运输费用,演出费按人头另付。这样的合约,绝对给中国人长脸。”权军民一脸自豪地说。

   此次赴美演出的海派鼓乐新作《龙啸》是一部专门针对美国市场而打造的动感现代舞台作品,创排历时两年。鼓乐团采取了与美方联合排演的模式,邀请一位美籍华人担任导演,在研究中国传统鼓乐演奏技巧和海派鼓乐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美国化的舞台处理。《龙啸》的核心组曲有表达中国人美好祈愿的《龙虎相》,有表现中国古代战争的《木兰从军》,有展示北方山河的《万鼓潮涌》,以及体现科技手段用LED水晶水鼓演奏的《龙赋》等,同时融入了多种现代艺术元素,包括中西合璧的杂技等,服饰道具方面也有诸多突破。

   海派鼓乐正在逐步打开国际市场。2012年,上海东绛州鼓乐团演出破千场,演出收入达700万元。权军民表示,一面小鼓能作为大筹码与国际市场平等对接,得感谢上海这个文化大码头海纳百川的胸怀。据他介绍,在完成传统鼓乐到海派鼓乐艰难的蜕变过程中,上海市政府和市文广局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鼓乐团大力支持。2009年,上海东绛州鼓乐团赴台湾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兰雨节演出,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给予了20万元的资金支持。2011年,因出国演出超过10个国家,鼓乐团不仅获得上海市文广局颁发的“旅游发展贡献奖”,而且得到了3万元的奖励。2012年、2013年,鼓乐团又连续两年获得市文广局民营院团评比的“良好级”,并分别得到了10万元的资金补贴和场租补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