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与现场:群文活动的空间转换

中国文化报
2013-03-20 11:26:10

    吴榕美

   据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6周岁及以上中国居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同时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也全面超越传统网络。面对这种趋势,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策划组织大众需要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活动,使其活动方式和运作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承担着文化民生重任的公共文化事业面临着转型的探索与挑战。

    线上与现场的结合: 扩展群文活动的空间

   相对于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线上交流是通过互联网在计算机等电子终端设备上的一种交流。线上与现场的结合是通过互联网开展群文活动最早的尝试。一种方式是通过网络功能完成一部分活动的流程或内容,其活动的结果最后体现在现场;另一种方式是现场和线上同时展开,进行网络直播,达到线上与现场的有机互动。

   上海市群艺馆2004年首次通过网络开展的春节楹联大赛,就是利用网络发布消息、收集作品,随后进行评审颁奖的最初尝试。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与东方网合作,以“世博印象”为主题,开展市民数码摄影大赛,主办方专门设计了软件,使参与者登录后只要按指令操作,就能顺利完成投稿和投票的过程。利用网络不仅使活动更便捷,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也使活动更具现代感,通过网民投票产生的人气作品也代表着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反映了时代特点,成为通过市民的视角记录的城市档案。2011年的“世纪留影——全球华人百年全家福照片展”和2012年“黄浦江印象——市民数码摄影大赛”也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通过网络使远在万里之外的华侨华人都能参加活动。

   而线上与现场同时开展群文活动,进行有效互动,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成为趋势。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民族歌手大赛就曾经进行过网络直播的尝试。上海市群艺馆承办的“2011农民工欢乐节”开幕活动,首场演出除邀请了700多名农民工和社区居民在群艺馆剧场观看外,其视频直播网上点击率超过55万,使无法进入剧场的广大外来务工者通过网络感受了现场的热情,很好地实现了现场与线上的联动效应。

   2007年12月22日,在浙江温州举办了全国30多个省级群艺馆参加的全国群文网站建设论坛,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探讨网上群艺(文化)馆建设与网上群文活动的开展。其间北京、上海、浙江、河北、四川、重庆的群艺馆相关负责人在会上交流了各自通过网络开展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民俗等不同类型的群文活动或方案,其中浙江省群众艺术馆策划并承办的首届全省城市雕塑评选活动,采用网络发布和网络投票的方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群众参与积极性很高,短短一个月时间,投票人次达20万,充分显示了网络开展活动的优势,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线上和现场的结合开展群文活动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拓展了群文活动的空间范围,也充分体现了群文活动参与度高、平民意识强的特点。

    从现场到线上的扩充: 开启群文活动的新模式

   新浪微群有这样一个标题:总有一群人和你一样。正是这种网络“群”的存在,产生了新的传播方式。“它是一种网状传播结构,带来了传播的多元性、多维性与多向性,可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网络世界中已从被动变为主动,可自由自主地选择信息和接受信息”。这种传播的被动变主动,使曾经只有在现场开展的一些文娱活动,离开现场在网上也能得到轻松实现。

   活动脱离现场,完全在网上展开,这对于公益性文化活动是全新的形式。2010年10月,浙江举办了“创意浙江缤纷e季”浙江首届网络文化活动季,其中的十佳网站评选、原创动漫大赛、温网(温州)博客挑战赛就是在网上举行的,北京、深圳等地近年也都举办过网络原创歌曲创作大赛,这些都是政府相关部门牵头举办的大型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的范例。而百姓自发在网上开展的活动更是多种多样,如网络演唱大赛。“网上赛歌,一唱百应”,这种互动性强、不需多花钱、很自由的体验,受到很多人的欢迎。线上活动与传统群文活动对接,使百姓变被动为主动,应运而生了很多网上活动,如成语接龙、小游戏循环赛、征文等,仅网上征文就可以产生大量的原创帖,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和自主娱乐的兴趣。

   线上活动形式新颖且类别多元化,大多是在线下难以进行的活动或不适合现场开展的活动;线上活动参与的门槛低,不受时间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各个年龄段和阶层的人员都可以参加;线上活动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较少,是节约资金的好方法。这些特点使网上文化活动越来越受百姓欢迎,虽然不能取代现场活动,却已成为主流文化活动的重要补充和扩展手段。

    从线上到现场的延伸: 重建青年群文活动的阵地

   前文提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80%的网民年龄在10岁到39岁之间,其中20岁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就有近两亿人。

   上世纪80年代,群文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青年,业余艺术骨干队伍也都是年轻人,而如今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参与人群中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如何策划设计与时代相衔接、受到年轻人喜爱的活动,成为多年来摆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尝试从网络社区即“虚拟社区”开始,吸引年轻人参与群文活动,是上海市群艺馆近年工作的成功例证。

   “互联网上的社区与现实社会中的社区有很大的区别,它们通常不是在血缘或地缘的联系中建立起来的。当然,网络社区的个体和社群有着形形色色的互动和联系,而且能构建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上海市群艺馆在新馆建立之时,就把参与人群定位在年轻人,想方设法为青年群体设计活动。为了发掘当代青年的兴趣热点,群艺馆工作人员积极关注反映时代文化潮流并具有广泛、积极影响的文化元素的网络社群,在其中筛选出插画、模型、玩具、收藏、折纸、布艺等一些线上“社区”和“群”,通过讨论和研究,从较为成熟而丰富的插画或网上涂鸦、玩具入手,并通过组织相关网络社群中具有影响力的成员和广大爱好者参与现场展示和交流活动,积极引导和促进了广大青年喜闻乐见的线上活动和文化形式在线下的延伸与发展。

   2011年,上海市群艺馆开始尝试网络作品和表现形式的现场展示,先后引进了活跃于“涂鸦王国”与“火神”两大人气在线涂鸦网站著名成员的作品,以及在模型及玩具群体中较有影响力的制作者及收藏者的藏品,分别举办了“摘星少年——人气绘本作家黑荔枝作品展”和“梦回童年——80年代怀旧玩具展”,让更多的年轻人来到展览现场亲身体验。黑荔枝作品展开幕当日,等待现场签售作品集的“长龙”一直延续到夜幕降临;而怀旧玩具展更是吸引了众多青年人群和爱好者,参观者络绎不绝,留下了六大本观感留言,生动而有趣的语言表达了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的青年的梦想和感怀。

   这两个从线上延伸到现场的群文活动引发了连锁效应,上海市群艺馆成为网络社区青年群体向往的线下活动场所,许多网上社区的年轻人主动前来,希望也给予他们展示和活动的空间,将他们的活动移师上海市群艺馆,模型社群的年轻人就是其中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市群艺馆经过研究,决定突出打造以模型展和模型大赛为代表的、具有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并在2011年和2012年元旦期间举办了模型展和华东地区模型大赛,受到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福建、云南和港澳地区逾千名网络粉丝的追捧。活动从发动、组织、竞赛流程、评委评审、奖品支持和志愿者招募,全部由网络社群团队自主完成,志愿者招募信息在网上发布后,数十个名额在一小时内就全部满员,经过面试筛选和培训方能上岗,充分体现了网络社群自主管理和志愿服务的特点,也给当代群文工作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