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爱情》系列高收视率伴随诸多争议

中国文化报
2013-03-21 10:50:14

   《乡村爱情》系列高收视率伴随诸多争议——

   中国电视剧需要理性批评环境

    本报记者  许亚群

   近日,农村题材电视剧《乡村爱情6》播出大结局,同时为《乡村爱情7》埋下了诸多伏笔。从2005年的《乡村爱情1》播出至今,电视观众身边一直萦绕着这些说不尽、道不完的东北农村故事。

   早期几部《乡村爱情》一直以高收视率著称,《乡村爱情6》同样如此。央视索福瑞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天津、山东三大卫视的直播收视率均超过了1%,遥遥领先同时段其余电视剧,而辽宁、江苏卫视收视率相对偏低,但也取得了0.46%和0.38%的佳绩。但是,在网络上和学术界,对待《乡村爱情》一直存有诸多争议。

    批评声持续多年

   《乡村爱情》红火的8年间,业界的批评声音没休止过。2010年,“赵曾门”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爱情3》研讨会期间,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狠批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是低级趣味、伪现实。赵本山现场勃然大怒,导致诸多导演批评其“太霸道”。而这番激辩近日又在两会期间上演:赵本山和郁钧剑两位委员关于雅与俗的论战再次吸引众人目光。

   一直有“高收视率”撑腰,加之东北人的直爽性格,赵本山始终认为自己的声音代表的就是广泛基层人民的声音。

   赵本山果真“说不得”吗?事实上,赵本山的脾气大除了自身腰杆硬之外,也是有缘由的。纵观赵本山每次所面对的批评,大多都是对他艺术创作的全盘、彻底否定,并笼统地拿“三俗”“不雅”等词评价,缺乏观点鲜明的建设性整改意见。用他自身的话讲就是:“你告诉我雅,我怎么雅?我除了完全封杀自己之外我还能怎么雅?”早期的赵本山面对这种批评还能比较坦然,但是近年来他的脾气越来越大,言辞愈发激烈,与其被舆论说成是“翅膀硬了不听劝”,倒不如说他厌倦了“十年如一日的观点”而无法保持礼貌。

    通俗不等于低俗

   低俗,是舆论批评赵本山《乡村爱情》系列最响的“理论武器”。去年的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年会上,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仲呈祥就再次发表“《乡村爱情》是一部高度低俗的影片”的观点。

   “雅和俗,本身就可以相互转化,也可以多元并存。直接以低俗的论断来片面探讨赵本山作品,首先不够学术,其次缺乏文艺包容性。”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艺批评家王黑特坦言。在他看来,赵本山的作品是通俗,但绝不是低俗,很多问题表现得深入浅出,其实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记者采访了多位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但得到的结果颇感意外:他们都对“低俗”的赵本山艺术给予了不同程度上的肯定。

   不可否认,《乡村爱情》在内容上的确存在着某些广为人们诟病的地方,比如拿残疾人说事儿、“小农嘴脸”过度夸张表现等等,但从总体上看,一部如此庞大的系列电视剧并不能因为它存在某些局部构思缺陷就直接用“低俗”二字否认其整体的艺术价值。

    需要理性批评环境

   “看了几部,总围着那点事说,实在腻了。”“剧情拖沓,没完没了。”“剧情太过无聊乏味。”……《乡村爱情6》虽然在收视率上继续走高,但网络上的批评、反对之声明显高过肯定之意。对于《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来说,不仅继续面临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北火南冷”的挑战,还面临着“粉丝”趋于老龄化的现状——反对、批评之声在年轻人之中似乎更多。

   “影视文化市场最终必将朝多元化趋势发展,学术批评也应该更客观、更具有包容性。”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主任赵小玲说。她指出,若是批评和被批评者双方的立场都比较主观,一个健康、对产品生产有助力的文艺批评环境就很难形成。这也和2010年“赵曾门”事件发生之时,电视剧导演金韬在中国电视剧北京论坛上所担忧的问题不谋而合:“如果中国的文艺评论总是这样处在一种缺少理性思辨与公正的状态,那么未来何以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