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音乐与电影的交融

中国文化报
2013-03-21 11:17:12

   

电影《悲惨世界》剧照

    张  婷

   自好莱坞电影《悲惨世界》在全球上映后,各国观众对该片的评价褒贬不一:美国人很喜欢它,溢美之词铺天盖地,今年的奥斯卡把最佳女配角、最佳混音、最佳化装与发型设计3项大奖颁给了它;法国人对它嗤之以鼻,批评其过于肤浅,丢失了雨果笔下的社会批判性和人性歌颂,称这部影片中诸多场景都是对观众的一种折磨;中国观众对该片的态度则是两极分化,喜爱它的人被其感动得泪如雨下,而对它不感兴趣的人则当场睡着、提前退场。

   《悲惨世界》吸引着艺术家们乐此不疲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将其呈现给大众——音乐剧《悲惨世界》于1980年在法国首演,1985年登上英国伦敦西区的舞台,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20多年来,音乐剧《悲惨世界》的全球观众超过6000万人次,已成为全球寿命最长的音乐剧之一。电影界对这部名著的改编热情有过之而无不及——1907年的默片时代,法国导演盖布朗切就把小说中的部分章节拍成短片。此后,几乎每隔几年就有不同国家的导演拍摄的电影《悲惨世界》上映,迄今为止,该片已被搬上银幕30多次。

   这时候,音乐剧电影《悲惨世界》来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电影版本,它的重点不在于对著作内容的改编,而是综合了音乐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用电影语言将一部音乐剧呈现于大银幕。同时,它又与《芝加哥》、《歌剧魅影》等由音乐剧改编的电影不同,它没有一句对白,只有唱白,音乐剧形式正宗。

   影片中,所有歌曲均为演员本人真唱。更重要的是,该片中所有的唱段都采用“同期声”的录音方式,即影片拍摄过程中,演员在现场边演边唱,这种做法是音乐剧电影的一个极大突破。在以往的音乐剧电影中,声乐的部分都是影片制作后期录制的,演员根本不必在拍摄现场唱歌,只需对好口型即可。也正因如此,这部好莱坞版《悲惨世界》的导演汤姆·霍珀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不仅得会影视表演,还得是唱歌的好手。

   《悲惨世界》中所有的演员没有让人失望,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女主角芳汀的扮演者安妮·海瑟薇。据说,海瑟薇从未正式学过演唱,好在她的母亲曾在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美国巡演中出演芳汀,这对她的声乐部分应该有所助益。歌曲《IDreamed aDream》在海瑟薇的演绎下尤为感人。在唱这首歌曲时,海瑟薇的声音变化极为丰富:在演绎沦为妓女的芳汀回忆甜蜜爱情时,她的音色极为柔美;转瞬间,她的歌声又变得粗犷、高亢,因为此时的芳汀对现实生活既深恶痛绝,又无可奈何。辅以过硬的表演,海瑟薇版的芳汀形象可谓深入人心,她的眼泪滑落在脸颊的那刻,观众的心都碎了。

   主人公冉阿让的扮演者杰克曼及警长沙威的扮演者罗素·克劳的唱功虽然不是十分给力,但极具特点的唱段已经将两人的形象塑造到位,加之两人的实力派表演,使观众清楚地感受到冉阿让不屈的内心以及对悲惨的命运抗争的呼喊,感受到警长沙威这样一个只知执法、缺乏感情的“冷血动物”其实善良未泯。而对于贪婪的德纳第夫妇,滑稽、诙谐的曲调足以让观众记住他们的形象。该片末段的高潮时刻,合唱音乐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抒发对革命的赞颂、对青年人的鼓舞,让人备感激动。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保留了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绝大部分曲目,其中的咏叹调、二重唱、三重唱、合唱等都得到了精彩演绎。

   总的来说,出于制作班底和主要演员对艺术的执着与勇气,此版《悲惨世界》堪称一件在好莱坞工业平台上生产出来的高水准的艺术品,是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互成全的结果。一方面,音乐剧的加入,使电影在表达人物情感方面更加有张力,将人物的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外化为音乐唱出来,极富感染力。另一方面,该片利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让音乐剧的情节更流畅与连贯,省去了因舞台换景所造成的视觉与思维上的停顿。同时,电影以其信息量涵盖大的特点,弥补了音乐剧内容及场景表现均受限于舞台空间的弱点。除了艺术上的互补,电影还为音乐剧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空前广阔的渠道与市场。可以说,《悲惨世界》之后的音乐剧电影有福了——不少国内观众出于第一次观看此类电影而暂时没眼缘,相信在此次熏陶之后,观众会多起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