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兴坤
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屡创收视神话和票房记录。网络小说在近几年逐渐成长为国内影视创作资源匮乏环境中的一颗闪耀明星。专家认为,网络小说为影视创作提供了热点和题材,但要繁荣我国影视创作的环境,网络文学作品还需增加内涵,避免观众的审美疲态。
网络作品:影视剧的“原产地”
知名影评人黑夜骑士日前在微博上透露,台湾著名导演、监制陈国富买下了在国内知名论坛上发出不到一个月的热帖《与我长跑十年的女朋友就要嫁人了》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小说的版权。
这部仅3万字的小说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确定了“娘家”,让人们再次注意到了网络小说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位置。
尽管很多作家批评网络小说的艺术性和严谨性不足,但现实情况却是,网络小说以其开放和自由的特质,培养了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体,也成为影视剧改编的热点。
随着影视界对网络小说改编空间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网络小说被搬到了大屏幕上。由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和电影,不仅不断创造着收视神话,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改编自鲍鲸鲸的同名人气网络小说《失恋33天》创造了3.5亿元的票房奇迹;改编自网络作家流潋紫的《甄嬛传》在大陆和台湾均创造了收视狂潮,该剧甚至被称为宫廷剧的终结篇。
此外,《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探险小说,也都有改编成剧本,搬上荧幕的计划。
网络小说的吸金潜力巨大,成为原创文学网站热捧的“香饽饽”。2012年6月,中国原创文学的生产基地盛大文学网对外宣布,将网站建成国内影视剧内容的主要提供商,并且明确未来要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版权运营商。数据显示,盛大文学网正在谋划剧本的工业化生产,深化版权运营业务,盛大文学网在2012年售出影视及游戏改编版权作品达上百部。
创作“接地气”:易引发观众共鸣
“网络文学的出现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激发了大众内心的写作冲动。网络文学作品是和我们现实生活的内心需要和消费欲望连在一起的。”3月15日,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正式出版物,网络文学在语言和文体上具有相当的亲和力,网络文学在故事选材上也能适应人们的“大众梦”。“在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就在想象的世界里反复得到它。网络文学本身就包含这些元素,具有影视文学成功的潜质。”
“网络小说在‘接地气’方面做得比较好。网络作家的创作环境比较自由,很多故事有感而发,很容易触动人们的心灵。”曾创作出《永不消逝的电波》等20余部影视剧剧本的资深编剧余飞表示,网络故事可能是作者亲历的事件,很自然地记录下来,因而更容易打动人。“这也是传统文学创作不容易做到的地方。”
与余飞看法相似,《裸婚时代》的作者唐欣恬日前表示,《裸婚时代》完全是在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作品反映了“80后”的“裸婚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感情遭遇,因而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近期,热播的“育儿”题材的电视剧《小儿难养》反映了年轻家庭面对的诸多压力,说出了“80后”的爸爸、妈妈们初为父母时的心声。
“近些年,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为影视文学作品竞争性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观众基础。影视文学作品要成功,就要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和收视率。”周志强认为,网络文学改编之前,一部分读者就会成为未来影视改编剧的观众。同时,他们又是影视作品的传播者,相当于作品的广告商,降低了改编后的影视作品“遇冷”的风险,这也是影视公司看重网络小说的重要原因。
繁荣影视剧:网络作品需提升深度
虽然网络文学受宠,但余飞认为,真正受追捧并“走红”影视剧的那些网络作品,都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有真实的生活基础,二是遇上高水平的改编者。”
余飞表示,从另一角度讲,网络小说并不是影视剧本,网络只是一种传播方式的改变。“海量的网络小说,为编剧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一般的网络小说,是不大容易改编为剧本的,它只提供了一个热点,一个话题。真正拍摄成电影或电视剧,还需要职业编剧的改编和再创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已经遇到了瓶颈。‘快写快丢’和‘快读快丢’的写作和阅读模式,使得网络文学的主题迎合部分读者的需求,并没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很好地回答。”周志强则认为,网络文学弱化了纯文学的政治社会功能,强化了文学的娱乐功能。
他还表示,“网络文学既不是未来文学发展的主流,也不是短时期内自生自灭的文学类型。仅从影视剧改编的角度来观察,网络文学还要贡献更多思路,网络文学的社会性和作品深度要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