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通讯员 秦新才
3月21日至24日,由长沙市政府主办,长沙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等单位承办的“长沙人爱读书”第二十届长沙图书交易会在湖南省展览馆举行。本次交易会共有412家国有和民营出版发行单位参加出版物展示和洽谈订货,短短4天里,成交总额超过16亿元。
今年是长沙图书交易会走过的第20个年头。长沙图书交易会在20年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如今,已由最初本地民营书商为主力军的“第二渠道订货会”发展成为融国有与民营、出版与销售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图书交易会。
从书市到交易会
从1978年开始,长沙街头开始出现一些利用地摊销售图书的民营书商。至1983年,长沙黄泥街自发形成了家庭作坊式的售书店面,书市慢慢繁荣起来,黄泥街成为打破单一图书发行机制的先锋,开始出现个体书报刊经营户。这一年,被认为是长沙民营书业发展的起点。
1993年是以黄泥街为代表的长沙民营书业诞生10周年。这一年,在刚刚成立不满一年的湖南省书报刊发行业协会和长沙市书报刊发行业协会牵头组织下,首届长沙图书交易会成功举办。
长沙图书交易会举办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3月至4月,由民营书业经营者唱主角。既不声势浩大,又不讲排场、摆阔气,重在务实。交易会一般安排在酒店,交易时间只有3天,与会单位和个人报到之后,就进入预订房间清理床位,把参展的图书和刊物摆在床上、桌上。一个标准间,两张床、一张桌,摆得满满的,白天进行图书交易,晚上就地住宿。参展图书较多的单位就预订两间或三间标准间,全部摆上自己的参展图书。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长沙图书交易会的房间越来越紧俏,一些外地书商预订不到房间,只好在电梯口、过道口旁抢摊位,用一块长2米、宽1米的板子当展台,或者到酒店租一两张办公桌,把自己参展的书刊叠摆起来进行交易,晚上再另寻住处。交易会的火爆可见一斑。
与出版湘军一起成长
本届长沙图书交易会的重大突破,是一改以往在酒店房间里交易的做法,首次以大型展会的形式进行签约、订货、销售、交流。此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12家国有和民营出版发行单位参展,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参展图书和出版物涉及文化、教育、社科、文艺、自然科学等多个门类。其中,教辅类书籍仍然唱主角,占据的展区面积大、品类多。
同时,本次交易会还增加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互动内容。如“书香城市与民营书业发展高峰论坛”、重点新书发布、2012长沙人最喜爱的10本书评选等重大活动。交易会上还签订了《促进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版物发行“中三角”战略合作协议》和《促进长株潭图书发行一体化战略联盟协议》。
交易会的日渐火爆,和湖南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不无关系。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创造了中国传媒业史上规模最大的融资记录,成为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整体上市的出版传媒龙头企业;同年,以青少年出版物策划、发行以及教育产品研发和服务为主的天舟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也成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长沙文化创意产业第一股和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代表新兴数字出版的拓维信息获评第三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华文数据库”之称的青苹果数据中心被评为“中国新业态文化品牌”……
交易会推动全民阅读
在长沙图书交易会带动下,长沙成为爱书者、读书者聚集的城市;而连续举办4届的“三湘读书月”活动又将读者的热情点燃得更高。在各项阅读活动和长沙建设国际文化名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带动下,“爱读书”成了长沙人的新特点。
在近日发布的“城市阅读指数”调查中,湖南全省“城市阅读指数”为62.92分,长沙市的阅读指数为70.21分,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位列14个市州第一。在长沙市开展的“读书达人”比赛中,在湖南省开展的“三湘读书月”活动里,又或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爱读书的长沙人总能在书中品味快意人生。
在本届图书交易会开幕式上,组委会公布了通过网络评选出的2012年长沙人最喜爱的10本书,还为长沙市十大藏书家和4个优秀民办图书馆授牌。当当网高级副总裁姚丹骞表示:“这次图书交易会规模很大,我觉得整体层次得到了提升,由过去的交易会形式变成了全民阅读的形式,这种飞跃是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