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学术“伪本土化”与“伪国际化”

中国文化报
2013-03-27 11:02:12

   所谓学术“伪本土化”,即是夸大研究对象的本土性特质和西方理论效度的有限,拒绝学术“国际化”。

   那么,“本土化”的真义是什么?社会学家郑杭生对社会学“本土化”的界定,可以给我们以启迪:“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的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这一认识当对目前所有处于“学术输入”被动处境的社会学科研究皆具有启示性。

   所谓学术“伪国际化”,即是无视社会科学知识效度边界的存在,无视中国社会的特点,夸大西方理论的普遍性与运用范围。学术研究的“伪国际化”有两种表现:其一,“在解释东方社会现实中,无视东方社会的特殊变量和常量的存在,生搬硬套西方的理论,乱贴标签,食洋不化”;其二,“超越国内发展阶段,盲目追踪和照搬西方学术前沿,亦步亦趋,只会‘依样画葫芦’地提出西人提出过的问题,却没有能力从国内现实中提炼出更具有现实感和时代感的研究问题”。这样的学术“伪国际化”难免只有话语体系的新颖与通约,但却不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

    ——李萍 林滨钟明华:《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学术“本土化”与“国际化”》,原载于2013年3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