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文化志愿者宛若凤凰木

中国文化报
2013-03-27 14:13:52

    本报记者  李  静

   福建厦门富而兴文、热心公益的传统由来已久。100年前,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家乡厦门创办了集美学村,后又独资创办厦门大学,他说过“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这样一种公益精神被一代代厦门人传承和实践着。如今在厦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也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文化志愿者。截至今年2月,厦门文化志愿者总数已超过8000人,他们不计名利,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丰富了厦门人的生活,他们的付出不但成为厦门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也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3月23日,记者走进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观看了厦门青年民族乐团的演出,凄婉悲凉的《红楼序曲》、萧瑟寂寥的《阳关三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场的几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评价说,他们的表演堪称专业水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艺术团体,而是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艺术团队,他们已走过了12年的历程。

    借助文化志愿者的力量

   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早在2005年,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就开始尝试向社会招募义工,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响应。100名文化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帮助图书馆开展办证咨询、图书排架等工作,受到欢迎。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厦门市越来越觉得应当把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也因此成为厦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提交的制度设计课题。

   厦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云丽说,在创建过程中,他们发现必须借助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才能使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提升。“厦门有300多万人口,而且开埠较早,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因此这里的人们文化需求比较多元。与这些庞大而多元的文化需求相矛盾的是,文化工作者队伍并不壮大,平均一个文化工作者要服务1万多名市民。面对这么大的人才缺口,我们必须借助志愿者的力量。”另外,她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也不只是政府的工作,还应搭建一个平台,让公民有奉献社会的通道,积极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

   基于这一认识,2012年2月,厦门发布了《厦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招募文化志愿者的通知》,仅一个月就有1000多人报名,顺利完成了第一批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任务。

    探索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日前,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组织的“崇礼学堂·亲子国学读经班”正式开班,来自台湾的文化志愿者走上讲台,围绕国学经典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如何将广受欢迎的文化志愿服务持续下去,厦门市文广新局做了一些探索。

   开通文化志愿者网站,建立志愿者之家。去年5月,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网站正式开通,网站设置了文化志愿者报名注册系统、岗位需求信息公示栏目,初步建立了文化志愿者工作信息对接、交流的平台。专家们认为,这促进了文化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双向选择,提升了活动组织的效率,解决了志愿服务中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另外,厦门还出台相关规定,要求各区、镇、村和文化馆、图书馆尽快成立志愿者之家。目前,厦门已建立了两个区级文化志愿者之家和10个镇街级的志愿者之家。“成立的目的是希望志愿者们有一个面对面沟通的平台,让大家团结在一起,通过互相激励,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扬下去。”李云丽说。

   制定考核激励机制,给予经费保障。为了保障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今年厦门又出台了《厦门市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规定。下属各区、各单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考核和激励政策,在规范志愿者行为的同时,营造了人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另外,厦门市也要求各区在创建公共文化示范区的过程中,调整财政预算,安排专门的文化志愿者工作经费。比如,湖里区去年就拨付20万元作为文化志愿者专项经费。专家们认为,不投入不可能有可持续性的发展,美国社区志愿者组织的文化活动,60%的资金来自各级政府的资助,资金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和志愿活动的持久。

    解剖典型案例以利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厦门的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涌现出了不少明星团队,比如厦门青年民族乐团、厦门市少儿图书馆的故事妈妈俱乐部等。专家建议,厦门可对这些经典案例予以剖析,找到志愿者队伍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破解问题的方法,把这些经验在全国推广,这也是示范区应尽的责任。

   厦门青年民族乐团成立12年来,从原来的14人发展至现在的70多人,95%的成员都是艺术院校的骨干教师和曾受过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生。12年来,乐团成员不拿一分钱,坚持每周排练一次,风雨无阻,还承担了40多场厦门市的重要接待演出活动,开展的民族音乐进校园活动已成为厦门的品牌文化活动。该团的音乐总监陈志新说,在为公众服务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每周的排练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涤荡,完全没有功利心,很多团员技艺提高了,也达到了“服务社会、提升自己”的目的。

   专家们认为,我国对于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文化志愿者概念尚未厘清,公民要成为文化志愿者,是否有必要设定准入门槛;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分不同层次的,有在场馆服务的,有拥有专业文化技能的,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要对志愿活动提供资金保障,但是要保障什么还值得探讨。

   记者抵达厦门时,正值其市树凤凰木盛放的季节,红花簇簇,如火如荼,象征着厦门蓬勃向上的精神,而这些文化志愿者们也宛若这些凤凰木,让厦门这座城市更美丽、更和谐。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