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人“北上” 是另一种坚守

北京青年报
2013-04-01 15:07:34

    肖扬

   借由《毒战》的上映,杜琪峰这位曾经坚守“港片阵地”的导演,也开始把自己最擅长的警匪题材嫁接到内地的背景上,这很容易让人觉得是一种“放弃”。但是,港片发展到今天,“北上”已经不可逆转,在生存洪流的挟裹下,香港电影人如今的状态更像是换了一种坚守的形式,港片的惊喜一直不断,那时时在银幕上闪现的香港情怀,也仿佛是昔时血管中未曾更改的脉动。

   提及纯港味的流失,很多人会想到“篡其位”的合拍片,如今,也依然有很多香港人对于“合拍片”的时代感到迷茫。记者在3月初前往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香港的出租车司机一听“香港电影”都觉得很“陌生”,冷笑道:“哪里还有香港电影?”但是,香港人对于港片并非没有期盼,那位司机一路都在夸赞任达华演技好,人也没有架子,他称任达华偶然打了一次他的车,结果几天后,他正好路过任达华居所外,任达华认出了他,还特意跑过来跟他打招呼。出租车司机随后还多愁善感了一下:“现在,任达华这些明星好像都去内地拍戏了哦。”大概,香港电影给港人的感觉就是这样,有一种老派的亲切,但也有一种逝去的怅然。

   是不是内地挤压了香港电影的生存空间?其实,这样说不公平,香港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地方,面对好莱坞的冲击,香港电影没有任何保护,由于题材的重复、内涵的缺失、制作的浮躁和粗糙,香港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出现严重危机,如果不是回归之后和内地电影合作,香港电影恐怕更为幻灭。联手内地电影后,其实,整个华语电影都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以《毒战》为例,这部杜琪峰“北上”以来的第一部警匪片,因为有了内地雄厚资金的支持,成为了杜导迄今为止投资最大、制作最为精良的一部警匪电影。让理想在更高远的地方飞翔,这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而对于电影人来说,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电影才是创作的激情与动力。此时,若再强调“内地电影”、“香港电影”反而不合时宜,毕竟,内地的电影市场空间急剧增长,而香港本土市场则像是铜锣湾的地皮,再也难以开掘出多余的土壤可供港片育种和扎根。

   况且,香港电影人并没有因此在电影中忘记香港,近年来,《岁月神偷》、《桃姐》、《月满轩尼诗》、《春娇与志明》等影片带着浓郁的香港情、厚重的本土气息,赢得了香港与内地观众的共同尊重。正如香港电影人陈嘉上所说,其实自己一直抱着回香港拍电影的愿望,只是,这个愿望已经与内地市场紧密连接在了一起。

   如此看来,香港电影人的“北上”,是一种创作的转型,也是另一种坚守。如今的香港电影与内地电影都在一条船上,共同感受着好莱坞的风高浪急,也在一起寻找大众的兴奋点,寻找华语电影“接地气”的文化根茎,积蓄着崛起的力量。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