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磊和他的《照片回收》

中国文化报
2013-04-03 10:37:23

   照片怎样变成获奖动画片?

   ——雷磊和他的《照片回收》

    舒  弥

   3月24日,2013年荷兰国际动画节在乌特勒支举行了颁奖典礼,中国青年动画导演雷磊的《照片回收》获得了最佳实验动画短片奖,成为本届动画节获奖的唯一的中国人。3天后,该作品又出现在法国安纳西(Annecy)国际动画节公布的入选作品名单中,成为入选动画短片竞赛单元的52部作品之一。

   《照片回收》是雷磊和居住在北京的法国艺术家托马斯·苏文一起合作的产物。2011年冬天,雷磊偶然在老朋友苏文的工作室看到了“银矿”。“这是个非常疯狂的项目,他4年来在北京周边的垃圾站回收老百姓丢弃的照片胶卷,然后逐一扫描,备案收藏,总量有50多万张。”雷磊说,“这些来自上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的35毫米彩色胶片非常有意思,不仅记录着30年来首都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记录了他们的摄影习惯。”

   那些被磨损或受潮的胶片在扫描后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颜色,给雷磊带来了意外的美感,他还发现不同人物在不同时间拍的照片中存在着有趣的关系。“比如很多人会和天安门合影,许多照片中出现了麦当劳,还有一些常见的拍照地点和固定的照相姿势、表情等,我当时就想,或许可以按照某种关系把这些照片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动态影像或动画。”雷磊说,“后来,我们就把这个动画项目定名为《照片回收》。”

   项目开始后的大半年时间里,雷磊每周和苏文在工作室见面,一起浏览、整理、选择电脑里大量的照片扫描文件,找到类似的主题(如天安门、麦当劳、餐桌、沙发等)或者类似的构图(单人照、双人照等),甚至类似的颜色,并写下一些关键词。之后,雷磊将初选照片导入电脑进行分类、筛选、淘汰,然后将一定数量的照片快速连续播放,成为连续画面——在这些连续画面中,你可以从天安门广场的左边“走”到右边,可以绕着麦当劳“转”一圈,可以看见动态的海浪,等等。

   但半年之后,雷磊开始意识到仅仅是素材的整理和堆积并不够,生硬的连续给人的感觉是单调乏味,“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缺乏对照片的态度。”雷磊说,“第一眼看到照片的兴奋感已慢慢消退,虽然又有新的照片出现,但看着照片中陌生的面孔、场景和故事情节,我发现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感觉如此陌生。在以往的创作中,我所熟悉的表现方式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丰富细致的绘画,但我并不认为这是我动画创作的全部,我觉得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可以尝试更多的动画语言。”

   没有立刻想出解决方案的雷磊采取了一个“笨”办法,他把选择的几千张照片在柯达快印店冲洗出来,6寸照片0.8元一张。看着冲洗出来的照片,雷磊的感觉就像在照镜子,“我看到了自己的生活,很熟悉,我的家庭也会在沙发上合影,我的朋友也在圆桌上聚餐,我在旅游景点照相时也站得笔直。”雷磊说,“那是一种没有任何艺术修饰的朴实,朴实到从照片外向内看时居然已经认不清楚自己的模样。”

   最后,雷磊在《照片回收》中没有选择绘画,而是选择了他并不熟悉的照片处理和图像连接。“这种工作方式相比我之前的二维手绘动画来说非常不一样,感觉困惑又新鲜。”雷磊说,“在动画创作之初,我给自己定下了几个规则:每秒播放照片的数量相同;照片素材均来自苏文的‘银矿’项目,我只对照片进行选择而不做任何颜色、图像的调整或裁剪,以最朴实、‘低科技’的方式完成动态影像。”

    “A film that unifies concept,technique andsound to create an

    almost epic portrait of anonymous

   humanity。”这是荷兰动画节评委会给出的《照片回收》获奖原因。“我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在竞赛单元有很多大师作品,我只能说自己运气比较好。”已创作八九部动画作品并在2010年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节上凭《这个念头是爱》获最佳叙事短片奖的雷磊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