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敏 杨丁淼
又到一年清明时。随着中国政府和媒体大力倡导“绿色祭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注重祭祀的内涵而非形式。清明节,这个过去给人“交通拥堵不堪,满街尘烟灰烬”印象的传统节日正变得更加“清明”。
在哀婉的提琴声和追思词中,安徽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2日上午迎来一场“生态葬礼”,100多名逝者亲属选择“以树为伴,融入山林”的方式悼念逝去的亲人。逝者骨灰存放于可降解容器里落葬,雨水充足的情况下,三个月后容器溶解,骨灰也将与森林融为一体。
合肥市民李挺夫妇小心翼翼地将父亲的骨灰盒埋入土中,在周围摆上鲜花后深深地默哀。“现在提倡‘厚养薄葬’,父亲生前我们尽到了孝心,今后我们还会常来这里坐坐,整片树林都是一种寄托。”李挺说,“这种方式节地环保,也是父亲的遗愿。”
年近七旬的汪清泉来参加生态葬礼,送别一位老友。他认为,思念是放在心里的,如果清明节扫墓只是一种形式,那反而成了负担。
汪清泉老人说的“负担”,在中国近年来的清明祭祀活动中并不鲜见。每到清明,公墓附近人来车往,寸步难移,墓地里纸钱乱飞,烟味刺鼻,还有的比阔气,燃放纸扎的别墅、彩电、小汽车,弄得墓地污秽不堪。
安徽省殡葬协会副会长王琼认为,清明节的内涵在于“慎终追远,感恩先人”,通过绿色祭祀方式对逝者而言本身就是一种尊重,烟雾缭绕、鞭炮震天反而是对逝者安眠的惊扰。
中国民俗专家亦指出,焚烧纸钱并非所谓“清明传统”。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相连,而寒食节禁火,自然就没有烧纸上坟这样的祭祀方式。古人祭仪式庄重肃穆,常用扫墓、踏青和插柳等方式追忆先人。烧纸、放鞭炮的方式反而以喧嚣、浮躁之味,破坏了清明“气清景明”的氛围。
为了引导人们文明祭祀,弘扬传统祭祀文化,安徽省合肥已经连续两年举办了“集体共祭”活动。没有鞭炮声与硝烟,取而代之的是放飞思念气球、祈福墙和杯烛祭奠等更为现代的情感表达形式,同时也加入了清明插柳、供奉青团等传统元素。
合肥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王宏说,近年来参加集体共祭的人数已由最初的600人上升到今年的1000多人。
在山东潍坊,部分中小学校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以网络祭奠这种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方式缅怀先烈,该活动还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收集有关清明节来历、习俗的知识。
陕西西安等地开展了“鲜花换纸币”等活动,为群众免费赠送鲜花,呼吁市民减少焚烧纸币,避免给环境造成污染。
黑龙江哈尔滨有近百名大学生建立了“追忆亲人,零碳祭祀”微信群,在群里上传自己和已故亲人的照片,讲述曾经的感人故事。
安徽省知名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心祭胜于形祭,祭祀的内涵在于常怀感恩之心寄托哀思,人们之所以难以舍弃传统的祭祀方式,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误读,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祭祀的沿袭已成为人们释放情感的习惯性方式。
王开玉说,要推行“绿色祭祀”首先必须使“厚养薄葬”的理念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提倡节俭祭祀。同时要拓展祭祀新方式,如同春节期间流行的电子鞭炮,既环保又有年味,尊重文化伦理,让老百姓没有距离感与陌生感,文明祭祀才能够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