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手机“绑架”的文化生活

中国文化报
2013-04-10 10:38:59

    沈望舒

   人们称在各类场合沉迷于摆弄手机等电子产品者为“低头族”。他们对周边冷漠,不屑交流,无视礼仪:2012年英国发现,随智能手机普及率上升,“粗鲁的英国人”越来越多;他们用自身孤独酿造日益广泛的感情离散。我国广州海珠区法院统计:“90后”离婚理由中,“爱玩手机”赫然位列第二。不当使用手机为现代生活增添危机重重的复杂状况。

   年初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联想集团CEO杨元庆套用网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莫过于当我们坐在一起时,你玩平板电脑,我玩智能手机”的“一声叹息”,几乎没人再有会心一笑的轻松。文化本为聚集,为身在、心在、思想与行为互动的交汇;但手机却带来两人一起的无语,三人以上相聚时的不堪;特殊“第三者”的如影随形,成了社交中普遍的痛。

   报载去年重阳节大连张老爷子因儿孙们闷头玩手机受冷落、摔盘大怒愤而离席,国庆节姜女士结伴出游因大家总在关注手机、全无欣赏美景与欢声笑语的预期而沮丧,春节期间面对父母的问话和精心准备的饭菜,长久离家的学子却持手机三心二意地敷衍,绘出一幅幅令人看起心酸、想来后怕的人文图景。不仅朋友相会、家庭派对、夫妻独处有手机捣乱,办公场所手机也不寂寞,亲见一省旅游工作大会,书记、省长主席台上布置任务,竟有地市级官员玩机不倦。集文化内容与科技成果于一身的手机,呈现出把各色人等碎片化、去人性化的魔力。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视为伦理支柱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在拥有眩目影像的手机冲击下,变得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幸运的是开始有智者、勇者不再继续于虚拟中寻找慰藉,而是创造机会融入自然享受生活:如将手机请出卧室、增加与爱人独处空间的建议;将手机静音并离身,增加与朋友亲人聚会私密时间的建议;换智能为简单功能手机,削减“第三者”魅力的建议等。又如花样翻新的“反手机运动”:“吃饭不玩手机可打折”优惠——某国一餐厅对愿意将手机交店家保管者,实行餐费5%的折扣,促进人们静心交流,享受食物;标价19.99美元“手机监狱”的保管铁栅——可存放6部手机的双层“监舍”,拘禁时间可定15至60分钟等4档,刑期中只有一次“假释”接电话机会,多则刺耳警报骤响,目的抑制使用手机欲望,创造聚会良好环境;“开饭请交手机”游戏——由海外传入中国的行为规则,聚会、饭局、活动前没收参与者手机,忍不住拿回手机者负责结账……

   城市化大潮和改革开放进程,让社会心态、业态、生态的转型迅猛而持久。人过去对绝望的排解或麻醉,靠酒或毒品,靠纸醉金迷的自我放纵与堕落,今天则在历史“成瘾症”集大成基础上增加“电子毒瘾”,其以高科技瞄准人性弱点,侵蚀社会精神、信仰、意志、伦理、习惯等文化肌体的健康,污染并损害维系和谐稳定的亲情文明,值得国民引起防微杜渐的足够重视。

   被手机绑架的悲哀,上演着一种主体被所创造客体掌控的荒诞。应加强公共服务,政府和社会文化组织要承担起宏观教育与科学规则的设计实施责任,形成符合心理行为科学规律的、有文化导向魅力的综合环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