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卖旗”启迪“中国式过马路”

中国文化报
2013-04-17 10:46:30

    司马童

   近日,杭州推出升级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新武器——由DV机记录不文明交通行为,并现场传输到大屏幕上,如果有谁闯红灯,就会“上镜”。“中国式过马路”顽疾难治,这与许多人长期以来“恶小而可为之”的从众心理不无关系。因此,要使全社会迅速形成“莫以善小而不为”的正确理念,大张旗鼓地适当处罚一批“带头大哥”和“害群之马”,未必不是一种积极警示。但笔者以为,凡事常需“堵疏结合”:倘若把处罚“违行”看作“堵”的干预,那么在“疏”的思索上,不妨借鉴一下香港慈善的周六“卖旗”。

   周六“卖旗”,是香港街头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每周六的清晨,都有许多志愿者在“卖旗”,为慈善募捐。之所以叫“卖旗”,是因为早期“卖旗”者在收到捐款后,要向捐款人回赠一面小旗作为已捐款的标志;现在,小旗已经改成了爱心贴纸。一般只要捐出一两元港币,便可获得一枚爱心贴纸。

   从时下各地此起彼伏的整治“中国式过马路”,联想到了香港“卖旗”,是因为发现两者其实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行善积德的公益爱心,离不开你行我效的“正能量”传播;同样道理,促使更多市民自觉自愿地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既需要“肉痛”“难受”一番的金钱处罚或视频曝光,而更具长效作用的,可能还是像香港“卖旗”那样的正面影响和引导。

   香港“卖旗”怎样来启迪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整治?依我之见,就是有关方面可以组织一些公益人士和热心义工,站在闹市街头人行横道的两端,对于那些认真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过路市民,像香港“卖旗”那样,送上一个表扬和倡导“正确过马路”的“文明贴纸”。这番小小的奖赏和鼓励,看似在投入上微不足道,但它对人们心理上产生的精神抚慰与感化,却真的可能像某句广告语所说的那样,“一传十,十传百”地辐射扩散开来。

   国人好“哄”,从现在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耳目所及和所闻来看,局部地区、一定范围的一哄而“罚”思维,确有呈现“主流”之势。“开罚”当然是种选项,也能显现某种程度的“立竿见影”之效。然而,就“中国式过马路”来说,它的本质根源无关人性之“恶”,而更多的还是缘于“积习难改”。所以,“罚”的思路绝非“灵丹妙药”,倒是像香港“卖旗”那般,通过弘扬一种“正确走路才有面子”的劝善思维,不断激励人们以获“过路贴纸”为荣,方能从根子上杜绝陋习、传导文明、美化风气。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