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王国维与清华大学的渊源

楚天都市报
2013-04-19 15:18:40

    父亲与清华大学

   父亲为蒋汝藻编《藏书志》的工作,到1923年结束,仓圣明智大学也在这一年解散,父亲遂返回家乡,作短暂的停留。

   1923年4月16日,由于前清大学士升允的推荐,父亲被溥仪任命为“南书房行走”,赏食五品俸,紫禁城骑马。

   因此,父亲在5月间从上海乘船北上,前往北京觐见溥仪,受命清理景阳宫等处的藏书。次年,罗振玉也入宫,共同整理清宫内府藏书。

   1924年11月,冯玉祥率军进入北京,逼走逊帝溥仪,父亲陪同溥仪离开紫禁城,前往天津避难。

   1925年2月,清华学校委任吴宓成立国学研究院,父亲应邀担任导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最初,1909年清廷运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成立“游美学务处”,考选留美学生。过了两年,清华学堂成立,1912年民国成立,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1925年成立国学研究院(研究院国学门),并设立大学部文理法三个学院,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父亲在清华学校国学院担任经史小学导师,主讲《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研究方向则增加了元史和西北地理。他曾撰写《鞑靼考》、《元朝秘史地名索引》、《蒙文元朝秘史跋》等书篇。

   1926年,清华学校出版父亲的著作《蒙古史料四种》,9月间新学年开学,父亲负责指导的学科有:经学(含《诗》、《书》、《礼记》)、小学(含训诂、古文字学、古音韵学)、上古史、金石学、中国文学等。

   父亲于1925年4月18日从北京地安门织染局10号迁居清华园西院,母亲则带我们几个孩子,于11月间来到清华园与父亲同住。当时我尚留在海宁外婆家,从母亲给姨妈的信中得知消息。后来母亲又专程回海宁接我到北京,结束了在外婆家的6年童年生活。

   我们住在清华园的时间虽短,却享受了天伦之乐与童年时无邪的欢笑,但也在这短短的时间中,相继失去了亲爱的大哥和敬爱的父亲。因此对父亲和我们最后共同生活的环境和事迹,以及当时印象最深的人和事,凭着记忆忠实地记载下来。

   清华西院宿舍,每栋只有正房三间。右手边有下房一间,内一小间,通正房,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左边外为厨房,内为浴室及厕所。其设备已稍具现代规模,有进口的抽水马桶,只是浴盆是用白铁皮制成,天气稍凉后,身体接触盆边,有一种冰凉透骨的感觉,因此后来将它拆下,改用木盆。

   厨房旁邻接隔壁房屋处,有一个小厕所,是抽水蹲式便池,专备佣仆之用。那个时候,即使居住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多数也未见识过这么新式的卫生设备。

   这些房屋的特点是,院子比房屋的面积大,每户都栽种很多花木。屋后紧接邻家前院,门开右边,左邻刚好相反。如此共有两列连栋房屋,合计二十户。每户都是朱红漆的大门及廊柱,闪着金光的铜门环,在当时看起来,倒也气象万千。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