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丁春秋如何成为武林中神憎鬼厌的奇葩的?

北京青年报
2013-04-19 15:38:14

   丁春秋是山东曲阜人。既是生在孔孟之乡,当然少不了几分儒雅之气。及至成年,又投在了中原最神秘的逍遥派门下,做了掌门人无崖子的徒弟。从书香门第到名门大派,丁春秋的出身堪称相当华丽。这样的人最后竟成为武林之中神憎鬼厌的一朵奇葩,个中原因,实在很难令人想明白。

   丁春秋的师傅武学造诣极高,自是毋庸赘言。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帅绝人寰的家伙同时还是学究天人的杂家,天文地理、五行八卦、琴棋书画竟然无所不通。无崖子喜欢在徒弟中搞学术竞争,每逢生日或者国家节日,他总要把弟子们召集在一起,让他们晒本事。大弟子苏星河和师傅有相似的禀性,武功比不上师傅,但旁门左道有过之而无不及。生日庆典上,苏星河先奏上一曲《广陵散》,境界堪称高绝,已经让师傅笑得合不拢嘴,其后,更献上一尊阿房宫的复制模型,彻底征服了师傅的心。轮到丁春秋,他没有别的本事,自己参悟的那点药理学知识又上不了台面,只好空手给师傅耍了一套天山折梅手。无崖子兴味索然,丁春秋看在眼里,心中很受伤害。

   这逍遥派的武功表面看上去很平和,但实际上练起来很残忍,经常要拿各种动物当沙包。比如练凌波微步,要踩在六十四只青蛙上,练北冥神功,又要拿梅花鹿当道具。几年下来,被苏星河、丁春秋哥俩弄死的动物不计其数。刚开始的时候,丁春秋还经常心怀恻隐、有各种不忍,后来就麻木了。心想练武功早晚是要杀人的,想太多也于事无补,慢慢就不把生命当回事。有时,夜里听着苏星河在旁边通铺上发出的呼噜声,恨不能把他变成一只野豹子,用落英剑把他挑死完事。但这些念头只是一闪,“随即如云烟飘散”。

   但丁春秋从心生怨隙到铤而走险,还是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有人说,他是受了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不良影响,以至于报复社会,但导演对此说法表示坚决怀疑。也有人说,可能只是他手边刚好有毒药,就把下毒当成了一种游戏,没想到剂量把握不好,造成了人命。但逍遥派的发言人澄清说,该门派并不向学徒提供有毒药物,他一定是从游贩手中购买的。六扇门一直忙于追捕丁春秋,顾不上发布任何消息,所以事情的真相至今还是一个谜,丁春秋的心灵成长史也就缺少了关键一环。

   苏星河中毒死在了医院里,丁春秋没做任何解释,就逃到了人迹罕至的星宿海。无崖子受到老婆李秋水的大力责怪,羞愤之下,在墙上留下八个大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然后就跳了崖。这个结局,倒也应和了他的名字。逍遥派的丑闻传到武林之后,少林、武当等门派一片哗然,大家齐声谴责丁春秋残忍无底线。崆峒派掌门发表《痛与惑》说,过度竞争会导致焦虑,整个武林都应该关注学徒们的心理健康。峨嵋派心灵大师告诫说,同门之间彼此要搞好关系,各门派最好不要让徒弟们住集体宿舍,那样会导致情绪失常和关系紧张。《武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丁春秋的行为虽然不代表广大武林学子,但这件事反映出他们存在同样的心理困境,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同门相残的事还可能发生。一位匿名人士更是深刻地诘问:铊盐、二甲基亚硝胺这类毒药轻易就能搞到,难道不表明社会管理出现了短板吗?

   有一篇据说出自大理段氏之手的文章引起了当局的高度重视。该文章先是列举了近年来的多起恶性案例,随后敏锐地指出,宋朝的教育出了问题。作者分析了丁春秋的出身和平时为人,列举了逍遥派对他所做的日常评价,认为丁春秋本性上是个好人。但好人最后犯下如此重罪,根子在于逍遥派的内部管理存在衙门化倾向,对学徒的教育偏于技能训练而疏于人文熏陶,其训练方式助长了暴力倾向,同门残酷竞争导致了个性扭曲。最关键的是,无崖子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以自己为样板培养下一代,注定会酿成悲剧。最后,作者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如果宋朝的教育不改革,整个武林培养体系就会发生溃败,到那时,恐怕国家将难以对抗金国的威胁。宋哲宗对这篇文章做了重要批示,转发给大臣们学习,并要求他们拿出对策。

   十几年后,宋朝果然遭遇了靖康之难,丁春秋则变成了一个半疯半癫的怪人。有一次,他的徒弟阿紫问:师傅,你为什么总要我们高喊“星宿老仙,法力无边”这种肉麻的口号呢?丁老怪高深莫测地一笑:缺什么,补什么。直到他被送进少林寺戒律院关禁闭,到死也没人知道,他当年究竟为什么痛下杀手。文/老猜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