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案"庄姬是硬伤?评:挑刺不能走入误区

文汇报
2013-04-25 15:05:52

   对于喜欢看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观众来说,挑刺是一个很大的乐趣。毕竟在当前的影视作品创作环境之下,少有历史剧能经得起推敲。日前在央视一套结束首轮播映的《赵氏孤儿案》也没有逃脱观众的检审,当时就有观众提出,庄姬成为该剧最大硬伤(本报曾在4月11日进行报道)。

   不过,这个话题最近再起波澜。有历史学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剧中关于“孤儿”的提法并无不当之处。在中国国学经典中,“孤儿”的基本定义就是“幼而无父”。只要父亲亡故,不论母亲是否健在,孩子一律被称为“孤儿”,折射出的是封建社会里根深蒂固的男权至上观念。自唐代《开元礼》之后,又有了丧父为孤、丧母为哀的区分,沿用至今的“孤儿寡母”一词,遵循的也是这一逻辑。还有学者指出,“孤儿”一词到了今天,含义发生了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西风东渐的结果;英语中“orphan”一词,其词意便多指父母双亡的孩子。

   由此看来,创作者并没有错,错的是观众审视作品时的视角。而类似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近年来,一方面是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另一方面,一些历史剧在最基本的历史元素上错误百出、张冠李戴,也降低了此类作品在观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尽管如此,如果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剧,从今天的认知出发来给历史剧挑刺,则同样会陷入误区。

   高质量的艺术作品需要高质量的受众。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时,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需要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

    (作者  邵岭)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