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大明宫遗址区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气息

西安晚报
2013-04-27 14:30:09

    核心提示

   近日,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记者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气息:皓首白发的老人聚在一起唱秦腔,你方唱罢我登场;衣着时尚的年轻人大秀摇滚,赢得了众人掌声。这一边华灯初上,歌唱队中余音绕梁,那一旁节假日里,绿茵场上青春激荡。既可以与家人在影院中体会IMAX电影、球幕电影所带来的惊心动魄,又可以携孩子在博物馆中鉴赏书法、陶瓷、石碑等文物、追忆盛唐遗风,还可以与恋人在碧波荡漾太液池边遥望蓬莱圣境。

   这,只是大明宫遗址区文化民生工程的惊鸿一瞥,这也是遗址区实施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赢得了全省首个“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的称号。作为大明宫遗址区践行文化惠民的重要平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已成为西安市面积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公共文化平台建设

    提升文化实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曾几何时,大明宫遗址区还没有一处像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北郊市民还在为欣赏一场国际大片而发愁,为缺少文化活动场馆而抱怨。几年功夫,这里有了IMAX影院和球幕电影的视听享受,有了文化大讲堂的心灵莹润,有了星罗棋布的博物馆。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城北的文化气场。

   每逢周末,大明宫遗址公园的足球场、篮球场都会吸引大批周边的学生和年轻人;遍布公园的600多套健身器材和大小健身广场,成为遗址区群众健身娱乐的好去处。家住八府庄园安置小区的王新法夫妇,每天都带孙子来公园健身锻炼。老王感慨地说:“我家原来就住这儿,以前环境差的不行。现在好了,白天晚上都能出来活动锻炼,这个‘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当之无愧。”

   在西安“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倡导下,博物馆逐渐进入“免费时代”,大明宫遗址区通过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以及学习与娱乐的结合,加快博物馆建设。目前,仅遗址公园就拥有丹凤门遗址博物馆、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宫遗址博物馆、书法艺术博物馆、陶瓷艺术博物馆、唐都新碑林等六座博物馆,形成了集遗址、考古、文物、书法、陶瓷、石碑为一体的博物馆集群,成为高校科研实习和课外活动的教育基地。

   同时,依据考古资料和礼仪典籍资料编排的丹凤迎宾、百官上朝、皇家舞马等唐文化主题演出,向世人直观地演绎威仪四方的盛唐文化。观看“祭天礼”演出的市民余珊珊表示,这种表演形式直观生动,不仅唤起了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关注,也让传统文化有迹可循。

   遗址公园IMAX影院定期播放的中国首部IMAX电影《大明宫传奇》,以全新的视角和震撼的试听效果,让游客身临其境般的领略了盛世大唐的万千气象;大明宫IMAX影院的出现,让遗址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与国际同步的文化盛宴。经常来大明宫观影的小伙子关礼说,“现在,只要国际大片一上线,大明宫IMAX影院都会同步上映,而且效果比一般的3D电影还要震撼,在家门口第一时间就能看到国际大片,以前想都没想过。”

   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隔街相望的大华·1935,则承载着近现代陕西工业萌芽、发展的珍贵记忆。通过对大华纱厂工业遗存的有效保护,使厚重的民族工业文化与灵动的现代商业文化和谐交融,进一步丰富了遗址区的文化内涵。

   在太华路沿线,万达广场、大华·1935、四海唐人街等一批重大文化项目的落地开花,正在改变着遗址区的文化格局,带给北郊市民的将是更多的文化自信。

    群众大舞台打造遗址区

    特色文化品牌

   作为西安市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正释放出无穷的文化魅力。据统计,遗址公园现在每天的市民游客量超过5万人次,逢周末或节假日,入园的人数更是成倍增加;170多个舞蹈、戏曲、合唱、乐器、武术等表演团体的现场倾情表演,让遗址公园成为最吸引群众的最大亮点。

   从2012年起,大明宫遗址区以遗址公园为主要阵地,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大舞台,让文化真正惠及于民。“群众演艺大赛不仅让我们这些业余的演出团队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能拿名次、得奖金,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贾春生所在的合唱团在演艺大赛中脱颖而出。

   当年4月,为期一个月的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拉开了遗址区群众大舞台的序幕,35家表演团队共演出91场,2100余名群众演员登台表演,吸引观众达8万余人次;5月上旬,群众大舞台刚一落幕,“五一戏曲大赛”又鸣锣开赛,让广大戏迷过足了瘾;到了夏季,“群众演艺大赛”在遗址公园御道广场隆重开赛,97场演出吸引演出团队百余家;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上,民族歌舞、腰鼓秧歌、民俗表演和极限运动同台竞技;与此同时,“消暑纳凉”系列活动以红歌周、摇滚周、奥运周、曲艺周、舞蹈周为主题,共吸引观众40万人次。

   为了办好群众大舞台,大明宫保护办和遗址公园管理公司拨出专款、安排专人,从活动组织、灯光音响、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群众演出团队大力支持。仅去年,就搭建舞台7次,音响设备配合235套次,舞台灯光配合9200台次,费用投入400多万元。老年大学联合艺术团的鱼玉珍说:“过去是因为爱好,大家聚在公园里随便唱唱、自娱自乐,没想到还能参加艺术节登台表演,有了这个舞台,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今后更有劲头了。”

   目前,在遗址公园活动的群众团队已经从最初的35家发展壮大至170多家。三年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群众大舞台已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今年,大明宫遗址区还将举办系列大型社会活动,使得城市中央公园作用进一步凸显。

   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表示,这些规模宏大的群众性文艺活动,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亲民文化的大行为、大举措,是建设文化强省的一项开创性活动。

    记者 王荣忠 刘航

    记者说话

   占地5200亩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西安当之无愧的城市中央公园,即便在中国,也是首屈一指。一座超大规模的遗址公园,如果仅仅就遗址说遗址,而没有文化的支撑,公园就失去了灵魂,这不仅与遗址保护利用的宗旨背离,也是对城市资源的浪费。可喜的是,大明宫遗址区在遗址保护与文化惠民的道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大明宫遗址区按照建设西安最具影响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理念来保护遗址、管理公园,在充分挖掘和展示遗址文化的同时,通过机制体制的创新和文化大平台的搭建,既解放了文化生产力,让文化释放出无穷活力,也让人民群众从文化的受益者变成了文化的创造者。

   今天,大明宫遗址区文化建设所迸发出的巨大活力以及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说明文化在这里找到了适宜其生存发展的土壤,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现实需要;从文化民生的民本理念,到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再到文化品牌的精心培育,大明宫遗址区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做法和民本思维,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文化建设的希望,看到了文化以及文化传播的现实影响力。西安的特色是文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自然不能没有文化的支撑。单从这一点上说,大明宫在文化建设上的创新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