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做喜剧要靠“重口味”加料?

深圳特区报
2013-05-02 14:24:31

   《新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备受期待,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当时担任老版总策划的郑晓龙亲执导筒。从早期的《渴望》、《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到不久前的《金婚》、《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郑晓龙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把控和引领能力从未被质疑,甚至去年突然杀入古装剧,《后宫·甄嬛传》依然能成为宫斗剧的巅峰之作。然而这次郑晓龙却马失前蹄,让观众大失所望,不少骂声是直接冲着导演。在我看来,所谓“创新”实属郑晓龙的无奈之举。

   在此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郑晓龙屡屡深情地回忆起22年前老版的创作经过,如今想来是大有深意:一帮早期的文化圈中人每天神侃,最终借“编辑部”这个情景喜剧的壳,实际上是把侃出的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密集的“电视化吐槽”。这样形成的电视剧本,其文化含量如今哪部剧能企及?

   观众对《新编辑部》的批判,基本集中在形式大于内容,过气网络段子一锅烩。我的理解是——既然已经没有第二个王朔能出山,甚至连模仿也困难,对于导演来说,除了在喜剧样式上放手一搏,还能有什么更好的突围方法?既然《武林外传》、《炊事班的故事》、《爱情公寓》已经让情景喜剧推向高峰,那就干脆整合各种喜剧元素来个“重口味”吧!

   其实,《新编辑部》的无奈,也是中国式电视喜剧的普遍困境。喜剧最核心的支点是文本的力量,可这几年来,一方面,不缺幽默感的中国人创造了无数的网络段子,一方面,喜剧剧本的创作却在日渐萎缩。这其中既有编导演的稀缺、创作环境的束缚、文化价值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喜剧演员宋丹丹就曾透露,电视台对喜剧的收购价远低于别的题材。“好像一加了笑声,电视剧就变得廉价了一样。”

   话说回来,即使真的“王朔归来”,面对观众早被网络调教锻炼得超高的笑点,《新编辑部》就一定能成“故事”吗?这还真是一个问题。深圳特区报记者杨媚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