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巩曾积极说服傅作义起义 营救过不少爱国学生

人民政协报
2013-05-02 15:57:54

   何其巩,1899年生,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少年时期进入西北军,在冯玉祥部下当了一名上士文书,为冯玉祥所器重,升任秘书长。1928年6月,北平特别市成立,时年29岁的何其巩被任命为北平市的首任市长。1936年到1946年期间任中国大学校长,抗战期间,何其巩团结全校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拒绝日伪插手,发展壮大了学校。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参与了策动十一战区起义工作,同时积极说服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1955年,何其巩病逝,享年56岁。

   1936年10月,我的父亲何其巩开始担任中国大学校长,在任上一干就是十年。其间正值抗战,父亲和全校师生一道克服了重重困难,并谋得了大学长足发展。在父亲任职期间,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将大批爱国学生并入学校,更延聘爱国学者执教。他还利用自己的关系,保护了不少爱国学生。

    营救爱国学生

   在父亲救助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黄诚,曾是清华大学救国会主席,于193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发表大量文章,抨击国民党当局的卖国行径。9月,在党组织和吴承仕教授的协助下,转入北平中国大学国文系学习,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后任北平学联主席、中共北平学联党团书记,积极参加领导中国大学的救亡活动。

   1937年1月,黄诚、史立德等五人突然被冀察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逮捕,被关押在冀察绥靖公署草岚子监狱。对这五位同学的被捕,家长们都万分焦急,请父亲出面。吴承仕闻讯后,也马上去找父亲。刚刚当上校长的父亲感到保护学生义不容辞,便答应下来。

   春节期间,主持华北政务的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到老家山东乐陵过年。父亲担心被捕学生被解往南京,利用自己在西北军时期的关系,在正月初二赶到乐陵给宋母祝寿,趁机向宋哲元提出请他帮助释放学生。宋哲元告诉父亲说:秦德纯(时任北平市市长、二十九军副军长)认为史立德、黄诚等系共党分子。父亲就以“他们无非是要抗日嘛”作为挡箭牌,并用自己的名誉担保。宋哲元当即给军法处下了手令,叫北平方面放人。父亲第二天就拿着手谕赶回北平。

   回到北平后,父亲派秘书到监狱探视几位同学,告诉他们即将获释的消息。2月底,黄诚、史立德等被释放。后来我遇到史立德同志时还谈到此事,他告诉我:你父亲(何其巩)曾对我的家人说:你的孩子我的学生是一样的,只是爱国,我会去救的,你放心吧。黄诚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任军政治部秘书处处长,皖南事变后被捕,在上饶集中营英勇就义。

    拒绝日伪“援助”

   1938年,汤尔和附逆后,拟拉父亲充当伪教育总长等职,被父亲严词拒绝,但伪政权大造舆论,“何其巩要当汉奸”的传言不胫而走。为表明心迹,父亲发出两份电函:一是致电蒋介石说“誓竭忠诚,以为股肱之佐决不附逆,致贻钧座之忧”;二是致陈立夫(时任教育部长)电报,除表示不为侵略者利用外,还提出要教育部发给中国大学补助费之请求。不久,即收到蒋、陈的复电。蒋介石除对父亲表示慰勉外,还希望父亲做地下工作。陈立夫的回电与蒋复电内容大致相同,但未对补助费表态。

   为什么父亲要向陈立夫申请补助费呢?因为中国大学是民办大学,经费基本上由校董会自己筹措,由校董会管理(由于学费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因此民办大学学生的学费比国立大学要高得多)。而抗战以前,教育部每月发给中国大学一万元补助费,再加学费,学校可以勉强维持。北平沦陷后,南京教育部的一万元补助费已经无法领到,对教职员工的工资不能按原数发给,中国大学经费一直非常困难。日伪教育部也曾多次提出给予中国大学以经费补助。有人也曾建议,不妨接受一些,以解燃眉之急。但父亲认为这是饮鸩止渴,绝不可行。他说:如果接受了金钱,日伪必然要派人来校进行控制。八年沦陷期间,中国大学没接受日伪的任何“援助”,“所赖以维持者,仅少数学费”,结果“校款短绌,债务累积”,但乃“由师生分途募捐,补苴缺漏以弥其缺,忍饥耐寒”。后来父亲谈及此事,总是批评自己“无能”、“愧对师生”。

   此后父亲为中国大学补助经费事,还专门给蒋介石去电。北平沦陷后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的司徒雷登曾三次秘密去重庆见蒋介石,每次父亲都托他带信给蒋介石。

   日军占领北平后,对困居北平家中的吴佩孚威逼利诱,拟促使其出任伪职。蒋介石对此事深感忧虑,特别嘱咐陈立夫致电父亲,要他对吴佩孚进行劝阻。父亲和吴佩孚是老相识,吴每年过生日,父亲都去给他祝寿。因此接电后,父亲马上接受了此项任务。父亲秘密与吴佩服取得联系进行劝说。得到吴佩孚的回答后,父亲将恳谈结果立即电告陈立夫,文中说吴佩孚坚决表示绝不为日寇利用,决不背叛祖国。这电报由父亲的秘书崔瞻誊写。父亲为了慎重,在电文中不写佩孚、子玉,而以“延陵”替代,典出“延陵季子”之意。

    筹建北方救国会

   1938年,在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社会部领导下的北平联络局与父亲共同建立了秘密的抗日统一战线组织——北方救国会。北方救国会设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3人,理事若干人,秘书长1人。理事长由父亲担任,常务理事由父亲(中国大学校长)、张东荪(燕京大学教授)、王定南(中共北平联络局负责人)三人担任,理事由许少坚(孔祥熙机要秘书)、许宝骏(中国大学校长秘书)、胡海门(代表国社党)、王之相(王淑梅,中国大学总务长)、唐悦良(西北军外交处处长,冯玉祥的连襟)、杨宗翰(原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负责人),另外还有天津几位民主人士共同担任,秘书长张靖(号德懋,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中共北平联络局情报组工作人员,父亲与党的单线联系人)担任。

   “北方救国会”成立当天,即发表了《驳“日本近卫首相声明”的声明》,由燕京大学英籍教授林迈克交路透社在英国伦敦发表。这份声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北方救国会”是以父亲所在的中国大学、张东荪所在的燕京大学为基础,联合辅仁大学而成立的团体,其使命是使三所私立大学及其附属的中、小学都一致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为掩护保存和发展抗日民主力量而努力,并拒绝日伪对三所大学的控制。“北方救国会”定期向北方局汇报,彭德怀曾亲笔致信父亲,表示对“北方救国会”工作的赞扬、致谢。蒋介石也派黄少谷(时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厅长等职)与父亲联系,了解“北方救国会”的情况。

   1939年,中共北平联络局负责人、“北方救国会”常务理事之一的王定南被伪北京公安局逮捕后,张靖找到父亲,请他设法营救。父亲找到余晋和(抗战前曾任北平市公安局长,时任伪北京市市长)从狱中将人救出。日占时期的北平实行居住证制度,出狱后的王定南无固定职业,也无固定居所,致使他无法顺利开展工作,更有暴露的危险。张靖代表北平联络局找到父亲,寻求解决办法。父亲出面与“治安皇协军”司令高德林(原西北军冯玉祥将军保卫营营长)商定:让王定南担任高“驻京办”的秘书,并言明“照顾老朋友,只拿钱不办事”。这样既解决他的公开身份,也解决了收入问题,为今后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

    何嗣嘉 口述;贾晓明 整理

   

(责任编辑: )